正值周末,高三生杨溢一早从松江的家出门,十点半赶到杨浦区的复旦旧书店,脸上是淘书的真挚与兴奋。杨溢习惯了网上购书,这是他第一次逛旧书店。沉浸其中,他已经挑选了一个半小时,手里拿着上下册的《唐诗选》,还不舍离去。为什么要逛旧书店?他说:“本身很喜欢文史哲,而旧书有不同版本可以参考,设计也不同,而且旧书店真的很划算。”
错峰出行的董晓璠带着母亲和两个女儿从天津来到上海,推开了复旦旧书店的门。她们原本计划去复旦大学逛逛,没想到先被大学路(伟德路段)上谜芸馆、复旦旧书店、悦悦书店等书店群吸引住了。女儿孙一蔳今年10岁,近期喜欢读《哈利·波特》《阿尼亚传奇》等,拿起《王子复仇记》《百万英镑》等小人书也看得起劲。80后董晓璠看到了小时候的书——《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等,“这里是几代人都可以逛的书店。”
董晓璠带着母亲和女儿在逛复旦旧书店,店长张强正在向她们介绍书目。(孙彦扬 摄)
在今年初颁发的首批七家“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中,唯有复旦旧书店和犀牛书店两家是民营的,证明其生命力。记者探访发现,在复旦旧书店,来自附近高校、天南海北的读者们纷至沓来,一家老少、年轻学子、耄耋老人穿梭在“书山”中。这里的年轻读者占八成以上,每日更新书目二三百本。店主张强的手机不时响起微信电话,大多是来咨询捐售二手书的,他耐心地回复每个问题。“微信里加了一万多个人了,日常就是收书、卖书不停歇。”
复旦旧书店内景。(孙彦扬 摄)
这里不仅是一处旧书店,更是师生居民的群体记忆载体,是学术世界的民间阅览室,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书香地标。
知名学者纷纷为复旦旧书店留言。(受访者提供)
搬到新址后,来了更多新朋友
因复旦南区老街区改造,复旦旧书店搬到大学路来已经3年了,不变的是,店主张强一直坐在店里等待新老读者到来。店里仍以学术书为主,附近复旦、财大、同济、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经常来。店面仍保留老店面的双层设计,环装书架与整齐垒起的书堆还原了“书山”的形态。谈到最近的热门书,他说,“周易方面的书籍好像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了,前一阶段是王阳明的书,大家很喜欢看的,其他还是以学术类书籍为主。”
复旦旧书店店面。(孙彦扬 摄)
搬到新址后,年轻的读者增多了。“以前老店在二楼,需要老朋友之间口耳相传,现在有了门面,加上大学路地段比较有活力,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年轻客群,节假日游客也增多了。我们是旧书店,最怕的就是你不进来,其实只要你能进来,会有一定的概率被我们吸引的。”张强的妻子张芹帮着一起打理书店,她告诉记者,“哪怕是角落里的书,读者翻得很仔细,没多久就需要重新整理。”
“我们是面向学生的书店,价格尽量让他们能承受得起。”一位学生购买了《张爱玲散文集》等四本书籍,张强说一共29元,对方没有想到,有些吃惊。“有本书封面没有了,就不算钱了。”复旦旧书店还有“资料阅览室”的功效,一些价格上千的古籍书,张强一般会让有需求的高校老师免费拍照,“毕竟这些资料的最大价值,就是为学者所用。”
摆满各类图书的复旦旧书店。(孙彦扬 摄)
让他感慨的是,开了这么多年书店,交了太多好朋友。“有人愿意免费赠予我们大几箱书,还有人平常路过就要打声招呼,我们坚持了26年,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也迎来了一代又一代,想想蛮自豪的。”
仓储“双城记”开启线上线下模式
做二手书行业,对仓储需求很高。张强也不讳言,搬迁后销售量比不上以前,但相比整体书业市场,复旦旧书店算是发展比较稳进的。面对巨量图书,除去江湾体育场的仓库,在苏北响水县老家另开了一个仓库,来了一场仓储“双城记”。
今年六月开始,复旦旧书店依托苏北仓库开启网店模式,覆盖全国读者,海外也有涉及,收藏价值高、稀缺的旧书在线上颇受欢迎,几个月以来效益很不错。而临近书店的仓库供应上海大学路的实体书店,学术价值高的书目优先在线下展售。“其实我在上海这边收的所有书,希望每一本都铺开来让读者来挑选的,但空间有限,需要做加减法。”张强说。
复旦旧书店内景。(孙彦扬 摄)
“新书店更容易成为人们最终网购的参照物,而旧书店既能卖新书店有的书籍,也能卖新书店已经下架的历史版本,满足人们不同的找书需求,这是一大竞争力。”张强做旧书26年,落下了“职业病”,左肩留有韧带撕裂,不能做大幅度或抗压动作。以前上门收书,最重能把80斤的旧书,从五六楼一袋袋扛下来,而目前基本需要妻子张芹代为收书,“她对新一点的书也更感兴趣。”
保持传统但并不守旧
“就让他们漫无目的地淘书吧,在淘书中被书籍吸引。”在张强看来,旧书店为读者提供了最本真的逛书店的方式。这里书多而杂,“有人要最快速度把一本书找出来,但我希望他们一本本自己去寻。”
由此,保持传统是复旦旧书店最想保有的特色。“我一定要把老样子给留下,让大家不管过了多少年再走进来,还是那家书店、那个人,我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复旦旧书店的价值体现。”他动情地说。
复旦旧书店内景。(孙彦扬 摄)
尊重传统但并不守旧,这些年来,复旦旧书店在文商旅展融合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在大学路市集上摆书摊,在KIC知识艺术节办旧书展,带旧书参加庙会等,都是在不断扩容旧书的朋友圈。张强始终不忘早些年与老学者们的交往,“很多老先生哪怕写一本很薄的小册子,都是花了很多年的功夫,所以若干年后他们仍旧可以清楚表述书中的某一章节。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很难做到这样的专注,那就从让大家发现一本好书开始,慢慢回到阅读的世界。”张强笑着说,“让更多人回归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梦想,但我是想着从自身做起,能够影响一个人就一个人,影响两个人就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