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工具旨在消除沟通障碍,促进听障人士的社会融入。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加速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并重塑各行各业之际,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利用人工智能服务社会公益。
西交利物浦大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副院长苏炯龙就是其中之一,他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减少歧视、提供情感支持并加速医疗诊断。苏炯龙与学生们共同创立了名为"智元心智"的初创企业,开发出能够实现文字与手语双向翻译的人工智能平台,该工具旨在消除沟通障碍,促进听障人士的社会融入。
智能眼镜与人工智能虚拟形象让手语"活"起来。苏炯龙解释说,他们自主研发的轻量化人工智能模型可在移动设备上运行,或嵌入智能眼镜——通过虚拟形象将语音转译为手语,或实时显示文字使沟通更便捷。目前该项目已与多地政府和产业园展开洽谈,各方都积极支持其市场化推进。苏炯龙表示,他们的目标超越单纯的技术创新,更着眼于打造能切实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他补充道,这类工具既能帮助残障学生提升学习效能,也能改善医患沟通,还将显著减少职场歧视。
据报道,苏炯龙团队正在探索新一代辅助技术:包括将唇语转化为文字的平台,以及将脑电波转译为文字的脑机接口——这些创新技术未来或可应用于无人驾驶车辆操控,为残障人士创造无障碍环境。此类研究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中华医学杂志》1月发布的研究预测,到2060年中国中重度至完全听力丧失人群将突破2.4亿,较2015年记录数据增长近一倍。苏炯龙指出,其数学、统计与工程学背景为他应对人工智能从数据分析到模式识别再到建模的复杂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开发人工智能的一大优势在于可获取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特别是医院往往愿意为研究目的共享医疗信息。苏炯龙解释说,这种数据可及性有力推动了医疗健康与情感支持等领域人工智能工具的研发进程。该团队正与深圳心元科技合作开发作为情感陪伴与心理支持系统的电子宠物及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辅助情感表达障碍的自闭症儿童——通过机器学习实时分析面部表情并分类情绪状态,帮助看护者实现精准回应。
这位科学家补充道,其研究还拓展至医疗影像领域:利用大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识别预示疾病的面部浮肿、肿胀或变色等细微症状。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