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是每个国家光辉岁月的见证。它承载着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融合了多方面的设计智慧,而其中为何选用了汉唐线条,而非更接近时代的康乾线条呢?这背后,设计者之一林徽因的深思熟虑,展现了她独到的眼光。
1949年7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临近,全国政协发起了国徽、国旗和国歌等的设计征集活动。到8月20日,收到的国徽设计稿件多达112件,其中还包括了海外华侨寄来的设计。尽管这些稿件各具特色,但没有一个能够同时满足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及形式庄严富丽的要求。
9月下旬,全国政协召开会议,但国徽设计方案依然未能确定,这令许多人焦虑不安。在这段时间里,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为国立北艺专)受邀承担了国徽设计的任务。两校都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小组,而梁思成教授担任了清华大学小组的组长,林徽因也作为成员之一参与其中。
由于时间紧迫,虽然新中国在1949年未能使用新国徽,但设计小组并没有放松。为了确保新国徽能够在翌年国庆节展示,他们全力以赴进行设计。尽管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因健康问题身体不适,但他们依然坚持工作。最终,经过无数的努力,国徽的设计基本定稿。
国徽的设计包括五星、天安门、谷穗和齿轮。五星代表国旗,象征国家的光辉与权力;天安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尤其是与“五四运动”息息相关的革命精神;谷穗代表着中国农民阶级,齿轮则象征工人阶级,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特别是天安门,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前提。1950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图案正式确定。
金黄色的五星、谷穗、齿轮,鲜红的底色,以及庄重的天安门和绶带交相辉映,构成了国徽的主体。它们的色彩鲜明、设计精致,但其中一个常被忽视的重要元素——线条,才真正体现了设计师的巧思。
梁衡在《线条之美》一文中写道:“线条的美,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是从一个点开始,随着想象在空间中延展,给人无尽的美感。”国徽中的线条正是这样一种存在,和色彩、图案相融合,形成了无声的和谐,给人深刻的印象。
林徽因作为设计小组的成员之一,带领她的团队整日研究国徽设计。尽管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她依然坚持工作,有时将研究成果交给学生处理,再去检查和修改。一次,当她看到学生们的草图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她指出,国徽中的线条应该采用汉唐风格,而非康乾线条。学生们对此感到困惑,认为两者并无太大差别。为了让学生理解,她特意带他们去霍去病的墓前,观察汉唐时期的线条。
当时,许多人并不理解林徽因为何如此执着。康乾和汉唐的线条不都是线条吗?有什么区别呢?梁衡也曾对此表示疑惑。他在《线条之美》中写道:“用铅笔勾画出的线条,怎么能看得出是康熙、乾隆时期的,还是汉唐的呢?”
但当梁衡亲自到霍去病的墓前参观后,他被那些简洁、雄浑的线条深深打动。他写道:“那些古老的雕刻,如《马踏匈奴》、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粗犷、苍劲、雄浑,尽管已有两千年,但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和开放。”梁衡感叹,汉唐时期代表的是中国的强盛,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而康乾时期虽然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封闭和衰退的迹象已现。
正如梁衡所说:“康乾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气息已经显现出来,线条复杂繁琐,无法体现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气象。”因此,在新中国的国徽设计中,摒弃了这一传统风格,选择了能传递新中国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汉唐线条。
有些人可能会问,虽然汉唐时期是中国的辉煌时代,但为什么选用这一时期的线条,而不选取更加现代化的设计呢?实际上,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时期,不仅文化影响力巨大,而且对外交流也非常频繁,这与新中国希望建立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理念不谋而合。
梁衡总结道:“线条不仅仅是物质的表现,它也常常蕴含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成为一个国家或历史时期的象征。”国徽中的线条,看似微不足道,却深藏设计师的心血与智慧,它们代表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体现了民族的雄心与自信。
通过深入理解汉唐线条的美与意义,才能真正领悟林徽因的设计理念。国徽中的每一条线,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也象征着新中国的崛起与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