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拿到诺贝尔和平奖,会带来什么后果?其实,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期早就过去了,特朗普喊着要奖,更多是舆论炒作。他自己也很清楚,今年拿不到,明年再看看自己的表现就行。
我之所以觉得应该把奖颁给他,重心不是强调这个奖有多难得,而是希望用这个本来并不重要的奖,发挥“超能量”,去正向激励他继续推动和平努力。毕竟,特朗普本人天生就不太愿意在琐碎、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精力和感情。
在他外在的戏谑和不羁背后,身处美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具象人物,往往显得冷酷、狠辣,难以被人认定有真心的善意。这并非单纯的性格问题,而是制度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因为缺乏耐性,才需要用一点小小的奖励,来引导他继续从事调解工作,让和平努力的成果能够固化、能够开花结果。哪怕是在重要事务上,他的耐心也往往是可衡量、可计算的。
比如他把普京请到阿拉斯加会谈,结果两边没有实质性进展。再过了两三周,他就直言要对俄罗斯采取制裁。这说明,即便是小小的善意,也需要外界的“回报”来巩固;如果不给予激励,甚至嘲笑、泼冷水,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也因此,即使他这次没拿奖,若他因此选择对挪威还抱有敌意,或者采取报复性举动,那对和平进程的后续影响会很大。
评委们提前把门关上,不会对他另眼相看、另案处理,这自然也让人难以预判他落选后的反应。他的回击、他的态度,直接会触及后续和平计划的执行。如果他一蹶不振、放弃努力,受损最大的一定是加沙地区的民众。这个结果当然让人担忧,也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就算内塔尼亚胡公开吹捧特朗普应该获奖,事实上“不获奖”对他而言未必是坏事。毕竟这意味着特朗普的努力没有足够打动评委,尚未达到“特别到位,值得开绿灯”的程度。特朗普是个喜欢聚光灯下生活的人,如果他坚决要和诺贝尔对着干,甚至想提出别的“和平方案”,那么他此前的努力可能就会前功尽弃,而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可能会继续升级。这对区域来说,才是真正的大事。
从今年的角度看,世界上要真正配得上和平奖的人其实并不多。那些口头上呼吁和平、却难以付诸行动的人很多;真正有能力解决问题却不出力的人更少。因此,某种程度上,“今年的和平奖”可以选择空缺,宁缺毋滥。只是,若得奖者恰恰是一个与政府对立的人物,和平奖的意义就会被大打折扣。
也许,特朗普在经历失意后,会对这个奖项产生负面看法,不再执着于它。也不排除他未来会另起炉灶,推出一个“特朗普和平奖”,企图与诺贝尔分庭抗礼。这样的一种设想,虽然充满戏剧性,但也符合他一向喜欢自我塑造、制造话题的风格。无论结局如何,这届和平奖的意义,可能不会只取决于单一个人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