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如果你一直在关注低空经济,感觉它“雷声大、雨点小”,那么刚刚过去的9月,情况彻底变了。国家层面一套组合拳,地方政策密集跟进,真金白银的补贴细则也出来了。这次,是动真格的。一句话总结:低空的风口,这次真的等来了政策鼓起来的风。
国家定调:把飞行的门槛打下来
以前说起飞无人机、搞低空项目,最头疼的就是审批和标准。9月,国家层面着重解决了这几个核心痛点:
- 空域管理优化了:国家空管委发文,推行“一站式”飞行计划服务。简单说,就是以后报备飞行计划,不用再跑多个部门盖章,流程大大简化。这为无人机物流、空中出租车这些需要高频飞行的业务,扫清了最大障碍。
- 部委协同发力了:这次不是单个部门在喊口号,而是一套“组合拳”。
- 国务院办公厅:把低空运动纳入体育产业,意味着滑翔翼、跳伞等低空旅游和消费,有了名分,能更规范地走进大众生活。
- 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要给每一架无人机上“唯一身份证”,黑飞设备以后将无处藏身。
- 交通运输部:明确提出要探索低空载人飞行,监管也会创新,“打飞的”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 商务部等八部门:直接鼓励无人机送快递,完善相关标准。
- 安全规范补齐了:连“民用无人机降落伞”这种具体的安全标准都在征求意见,说明整个安全体系正在快速搭建,为大规模商用保驾护航。
地方开卷:一场真金白银的“抢产业”大战
国家的调子一定,地方立刻跟进,而且比拼的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诚意。
我们来看几个地区的“出价”:
- 重庆:针对低空物流、载人飞行等场景,最高补贴2000万元。这是直接补贴市场应用,催熟场景。
- 黑龙江:对取得适航证的企业,按销售收入的50% 给予奖励,最高1000万元。这是精准扶持研发和制造环节。
- 上海虹桥:支持低空贸易总部落地,最高支持3000万元。这是瞄准了产业链的高价值总部经济。
- 广东东莞:对通过适航认证的整机机型,最高奖励1500万元。这是鼓励做出能卖、能用的真产品。
- 香港:在其《2025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低空经济生态圈,并规划跨境低空载人飞行试点,展现了国际化的视野。
安徽、四川、湖南等地也纷纷发布了各自的行动计划,重点聚焦在搭建低空网络和补贴短途物流航线上。可以说,全国已经进入“实战”阶段。
我们看到了三个明确的趋势
- 体系化:政策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形成了“国家定标准、省级强产业、市县重场景”的四级联动体系,上下贯通,执行力会强很多。
- 融合化:超过七成的政策都在推动“低空+”。无论是+物流、+文旅还是+农业,低空技术正在像水一样渗透到各行各业,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 数字化: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重庆率先上线了省级的“低空智能管服平台”。这意味着低空经济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走向了“数智治理”的新阶段。
写在最后
这一轮密集的政策发布,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低空经济的赛道已经铺就,基础设施和规则正在完善,鼓励的资金也已经备好。
对于身处这个行业,或正在观望的你我来说,现在可能正是看清方向、找准位置的最佳时机。
浪潮已至,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