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很多大中城市房价告别“只涨不跌”,开始理性“降温”,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
然而在甘肃省金昌市,近几年房价却不降反升。特别是2022年,主城区金川区新建商品房曾一度供不应求,房地产去化周期一度降至个位数,低于合理区间,引得诸多房地产商“逆潮流”而动,纷纷抢滩金昌楼市“淘金”。这也使得金昌新建商品房供应量乘势而上,价格也小幅走高,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局面。
放眼全国各大中城市,金昌楼市这一波“反常表现”并不多见。近日,记者走进金昌市,走访当地有关部门及部分房地产企业,探寻其背后的奥秘。
△金昌城市一角。
不同寻常的金昌楼市
“是金子,总会发光”。金昌,正印证了这句老话。
近年来,作为中国镍都的金昌市,以冶金有色为核心的工业经济风头正劲,让业界一度忽略了这座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别样风光——
其二,2023年8月,金昌市被住建部列为全国首批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城市,这也是甘肃省唯一的试点城市。自今年起,除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外,全市新开工项目全部实行现房销售。
其三,去年年底,金昌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100%保交房任务,是甘肃省内首个100%完成保交房项目的城市,是全国率先完成100%交付的6个城市之一。
其四,今年上半年,金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75倍,“好房子”建设稳步推进,全市27个商品房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销售面积同比上涨38.59%。
原以为,以上四点就足以展现金昌楼市的不同寻常。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金昌的房地产,长期以来都“稳”得出奇。
金昌市住建局政务科科长段生娇,在住建部门工作了18年,熟知金昌房地产的发展脉络。她认为,金昌房地产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是2018年。
2018年以前,金昌的房地产市场并非完全市场化的“开放市场”,原因在于,这是一座“因企建市”的城市,市区城市居民超过一半是金川集团公司的职工或家属。
自1959年设企以来,金川集团公司在金昌市区建成住宅小区20个,共有住房约3.6万套,总建筑面积约260万平方米。因历史原因,公司职工住房长期以来都是自建、自管,由原服务分公司房管科统一管理,只限于公司内部职工交易。
2018年,金川集团公司按照国家政策,完成了金昌市范围内所有住宅小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同时公司不再建设住宅小区,职工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房。2019年,公司撤销内部住房管理机构,将住房数据整体移交至市不动产登记管理局。
自此开始,金昌的房地产走上市场化之路。“在房地产最火爆的那些年里,金川集团公司自建职工住宅是金昌楼市的‘稳定器’,房地产完全市场化之后,金昌市又坚持‘房住不炒’,以房地产之‘稳’来保障民生,服务工业经济发展,房价一直维持相对平稳。”段生娇说。
△恒昌·首府小区外景。
房地产始终不曾“唱主角”
对于中国房地产而言,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202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房地产企业划定了“三道红线”,倒逼房企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财务稳健和现金流安全,推动行业回归理性。这被认为,彻底改变了房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
退潮之后,才知道究竟谁在“裸泳”。在金昌,之前并不起眼的甘肃绿城恒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始显山露水,低杠杆、低负债、现金流充足的经营模式,让这家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变革中展示出了足够的韧性。
“我从2003年来到金昌从事房地产开发以来,在金昌市区一共开发了8个楼盘,其中,有4个是在2020年以后开发的。”甘肃绿城恒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迁说。在“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前,国内房地产企业普遍采用“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进行扩张,施正迁这样的地产商,难免被贴上“保守”的标签。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房地产是民生事业,不是生意,一个房地产商要是把房地产当作生意来做的话,迟早会出问题。”施正迁多年坚持保守策略背后的逻辑,与历届金昌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
金昌房地产为何能保持长期稳定?施正迁认为,金昌的房地产业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实体产业支撑。“金昌从建市以来,产业布局就以金川公司为核心,房地产只是服务工业发展的配套民生产业,从没充当过支柱产业。”他说。
2020年,当国内诸多城市困扰于房地产转型发展之时,金昌市却一门心思“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深化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鲜明提出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产业链,形成数字经济、新能源、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五个百亿产业链。2021年,在此基础上,金昌市又将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升格为“千亿产业”,进而形成了如今的“2+4”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上半年,金昌市“2+4”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25.2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5%,排名全省十四个市州第一,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91.8%。2024年,金昌市GDP增速在全国地级市位居第一位;2024年上半年,金昌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1%,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对于房地产业,金昌市委市政府一直是将其作为服务保障工业经济发展的民生事业来做,从未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力点,我们紧盯国家调控政策变化,坚持‘房住不炒’,严监管、防风险、保交房,有力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段生娇说。
围绕建设“2+4”现代化产业体系,金昌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在此安家落户。据不完全统计,金川集团、金昌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金昌经开区各企业近五年招聘2.1万余人,平均每年招聘4300多人,新增就业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占比为7:3。
由于长期坚守实体经济,让金昌这座城市有着较为明显的“理工男”特质,特别是大量年轻的男青年,有力扩大了购房需求,让工业和房地产金声玉振,实现了民生与发展的双赢。
△国芳上苑。
“好房子”才有“好未来”
在稳定房价的基础上,金昌市也在大力推动住房品质迭代升级。
自2023年起,金昌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点现房销售。当年,各项目按20%的房源实行现房销售;2024年,各项目按40%的房源实行现房销售,商业综合体实行全现房销售。
在金昌国芳上苑,记者看到,售楼处里依旧明亮,但氛围已然不同,这里不再是效果图和沙盘模型组成的“未来剧场”,一切变得触手可及。购房者在简单了解了楼盘的整体情况后,就由销售人员带领走进小区,实地察看自己心仪的现房。销售人员卢乐乐告诉记者,这里在售6栋高层,528套房源,均价为5150元,6月1日开盘以来,已经售出近400套,现房销售的模式很受市场欢迎。
在位于南京路的恒昌·首府,记者看到,数栋高低不一的楼房错落分布,楼间开阔,米黄色真石漆立面与深咖色金属格栅形成冷暖对比,园林般的小区环境令人赏心悦目。甘肃绿城恒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彩霞告诉记者,这里是金昌市首批试点现房销售的楼盘,一共10栋小高层,共688套房源,今年4月份交房,已全部售罄。
小区内,很多业主正在忙着装修,走进一户房屋,屋内南北通透,窗明几净,四室两厅两卫的户型,厨卫都有窗户,光照充足,视野开阔,让人感觉舒适怡然。“我们开发的房子,核心竞争力就是品质!”基于对房屋品质的信心,施正迁非常赞成现房销售,“消费者在菜市场买菜,都可以货比三家,买房却只能看着设计图和样板房来买,这本身并不合理,房地产就应该推行现房销售。”
早在试点现房销售以前,施正迁就一直坚守“交房就交证”的理念。“一个普通家庭要花两代人多年的积蓄才能买一套房子,如果钱交了却不能交房,或者房子交了却不能办证,可想而知这是多让人闹心的事儿。”施正迁说,“我们建的楼盘坚决不能出现这样的事情。”
好房子加好物业,以此来赢得业主的好口碑,是施正迁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核心经营策略。“物业好不好,会影响到每一个业主的日常感受,还会影响未来房子的升值,业主花了那么多钱买了房子,我们就必须做好物业服务。”施正迁告诉记者,目前,他在金昌已经建成运行的六个小区,一共8668户,估算近3万人居住,超过了金昌市区人数的十分之一。
甘彩霞就此举了一个实例:恒昌·首府在去年10月已经可以交房,但考虑到金昌冬季寒冷,11月到次年3月并不适合装修,但业主还要负担一个冬季的采暖费和物业费,所以,公司延迟至今年4月春暖花开时才正式向业主交房。
位于金昌经开区恒昌·江南城,目前已经开工建设。考虑到未来的业主主要是年轻的工人群体,施正迁已经筹备由物业公司成立专门的托管教育部门,免费给业主提供孩子托管服务,聘请优秀老教师,给孩子辅导家庭作业,为年轻人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工作,放心生娃。
“好房子”才有“好未来”。金昌市住建局局长王虎说,我们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扎实做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和“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根据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支持有效住房需求,调整土地供应,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增量,消化存量,平衡供求关系,推进结构性调整,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马效军 范海瑞 谢晓玲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柴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