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一枚芯片真正“活”过来之前,它需要穿上一件“完美外衣”。
那是一层薄如蝉翼的干膜,以微米级的精度贴合在电路板上,成为芯片成像的基底。一粒微尘、一道细微皱褶,都可能导致整片晶圆报废。这件“外衣”是否妥帖,决定了芯片能否在高速运转中稳定运行,也决定了手机是否更薄、汽车是否更智能、AI算力是否更强大。
过去,能完美“裁衣”的设备,只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如今,广东思沃先进装备有限公司,一家隐于松山湖的“小巨人”,用16年时间改写了这片“战场”。从智能手机到人工智能服务器,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航天设备,无数高端电子产品的背后,都离不开这微米级的贴合工艺作为基石。
从零到一
打破贴膜设备海外垄断
微米世界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早我们去客户那儿,人家一听是国产设备,直接挥手让我们走。”广东思沃先进装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成宣回忆道。
时间拨回2009年,中国电子工业蓬勃发展,但高端PCB(印制电路板)贴膜设备市场却是日企的“后花园”。价格高昂、交付周期漫长、服务响应迟缓,是悬在中国制造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思沃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带着“破壁”的使命。“是跟在人家后面走,还是从无到有,研发新的生产设备?”答案清晰而坚定——为国产技术争口气。
2010年,成立仅一年,思沃便成功研发出首台自动贴膜机FCM-25,初露锋芒。面对初期的市场冷遇,他们以“分组攻坚、并行研发”的模式跑出了加速度。“我们把团队拆成若干小组,分头突破技术难点,再由总工程师集成攻关,”张成宣介绍。这套方法极大缩短了研发周期,使思沃得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快速响应。
“市场不等人,慢了就没机会。”在当时看来,这种研发效率,是后来者唯一的筹码。
2015年,思沃迎来关键突破——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半导体真空贴膜机V-ONE。该设备采用微米级整平与高真空技术,将贴合精度提升至3微米,接近绝对真空状态,实现了国产设备从无到有的跨越。这背后,是极高的工艺要求。“真空贴膜不是简单的物理接触,而是在微观层面实现膜与电路板的完美结合,”张成宣强调,“任何气泡、皱褶或偏移,都可能导致整批电路板报废。”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后,思沃不再满足于单一设备。他们将能力延伸至撕膜设备、智能化产线及核心材料领域,通过内部孵化与精准引才,构建起覆盖黄光制程全环节的技术矩阵。自此,思沃从一台设备的供应商,蜕变为一套完整制程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从“无人问津”到
“单企订单过亿”的市场逆袭
在思沃的实验室里,精度是永恒的信仰。“你们看,一根女性的头发丝大约是50微米。我们最早做的贴膜精度是15微米,现在做到了7-8微米,最高可做到5微米,下一代目标是做到3微米。”张成宣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着他们对微观世界的极致追求。
“芯片越做越薄,线路越做越细,就像在微观世界里修高速公路,要求路面绝对平整。”这背后,是材料学、精密机械、热力学、真空物理和智能算法等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每一次微米级的提升,都是一次向物理极限的挑战。
正是这种对精度的执着,为思沃打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2024年四季度开始,随着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思沃迎来了订单潮。“仅一家核心客户,订单就接近一亿元,并在持续加单过程中。”张成宣透露。作为英伟达PCB板的核心供应商,该企业在惠州地区和泰国、越南国家的工厂同步扩产,对思沃设备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订单的背后,是思沃用实力赢来的信任:及时响应客户端新应用技术方案落地,交付周期从10个月缩短至3-4个月,服务响应是随叫随到的本地化支持。
目前,思沃在贴撕膜机领域的国内市场份额连续数年位居第一。其客户名单几乎涵盖国内所有PCB头部企业,更重要的是,思沃设备已出口至德国、英国、美国、东南亚等市场,在国际舞台上与海外老牌厂商竞争。
从PCB到半导体
向更精密封装进军
尽管在PCB领域已站稳脚跟,思沃的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半导体先进封装。
“PCB贴膜和半导体贴膜,虽然工艺流程相似,但精度要求完全不同。”张成宣比喻道,“就像普通裁缝和高级定制服装师的区别。”半导体贴膜需要在百级无尘环境中进行,对设备的稳定性、精密度要求呈指数级提升。
“一片12英寸晶圆的价值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设备稳定性就是生命线。”目前,思沃已开始向国内多家半导体先进封装头部企业供货,并与主流芯片厂商展开接洽,其半导体级贴膜设备累计交付量已近百台,快速在高端制造环节站稳脚跟。
资本市场的目光也随之而来。作为东莞市后备上市企业,思沃正加强与资本的互动,借助资本力量,进一步加大在半导体封装设备领域的研发和市场开发投入。
对思沃而言,这场进军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成长阶梯,更是一次向产业价值链顶端的跃迁。故事的起点,依然在那微米之间的方寸之地;但故事的未来,已指向纳米级别的广阔天地。于无声处,他们正在为“中国制造”构筑起另一片隐形的壮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