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失利,被迫向西部进行战略转移,遂掀开了人们熟知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长征的直接原因简单归结为第五次围剿的失败,但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其实,长征背后还有两大重要原因,其中一个甚至可以说是千古壮举。三十年代,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与毛主席交谈时,毛主席就对这段历史作了较为系统的解读。
毛主席把红军长征看作一场伟大的运动。至于直接原因,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铁桶计划”——由蒋介石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筹划的一项大规模军事行动,企图一举消灭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彻底结束革命形势。这一计划如果得逞,中央苏区就会被彻底摧毁,红军也将难以继续存在。
然而,计划尚未执行前夕,核心资料却被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莫雄等人掌握并传递给苏区。情势异常危急,为了保留红军的有生力量,三人军事小组最终采纳毛主席的建议,决定把红军主力向苏区外撤,转入外地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在随后的遵义会议上,毛主席重新确立了领导核心地位。但红军面前的新的难题是:应当向何处转移?起初,新的三人军事小组计划带领红军向四川进军,在那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以弥补苏区的损失。不过,四川的形势同样复杂,转移途中常常遭遇当地军阀的袭扰,留在四川的计划被迫放弃。
与此同时,张国焘实行分裂主义,不愿前往陕北,而想返回四川进行游击战争。这样的想法显然太过天真,未能对红军的长远胜利起到实际帮助。红军在向西转移至四川北部时,通信条件极差,新的三人小组也难以获得外界的更多信息,毛主席只得派人外出侦察。
负责这次侦察任务的人是梁兴初,他通过侦察,成功缴获了几份报纸,里面正好有关于陕北根据地的情报。毛主席看过这些报纸后,立刻决定率领红军前往陕北。长征的终点就此被确定。毛主席作出这一决定,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宣传红军,二是为了让红军进入抗日前线。
长征途中,红军的兵力和物资都在不断消耗,急需补充力量与粮草,而陕北根据地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暂时缓解这一难题的地方。不过,陕北资源贫乏,人口稀少,不能长期作为红军发展的稳定基地。后来党中央还曾考虑过从陕北南下,扩大宣传规模。
这时,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挟持蒋介石,迫使国共两党在一定时期内结束彼此对峙、走向第二次合作,共同对日抗战。斯诺据毛主席的回忆,将长征概括为“流动的武装宣传”,这种宣传方式为红军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此外,长征到陕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开展抗日民族斗争。东征和西征的开展,都以这一伟大目标为基础。当红军抵达陕北时,兵力约仅有三万多人;东征与西征虽带来一定损失,但我党始终坚持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原则,实行“同敌对外、联合抗日”的方针,可谓背水一战之举。正是凭借这样的坚定信念,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才得以实施,为随后全国范围的抗战以及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