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地轨道 380 公里处,我的舱外监测摄像头在凌晨 3 点 17 分捕捉到了异常 —— 一团半透明的胶状物质正附着在太阳能能源板表面,边缘像湿润的果冻般微微蠕动,留下类似水痕却又泛着微光的轨迹。更诡异的是,它似乎在 “舔舐” 能源板的接缝处,而就在十分钟前,我清晰地听到舱壁传来指甲刮擦般的细碎声响。
这不是太空垃圾撞击的声音。我从事在轨实验研究五年,太空中温差导致航天器材料变形的脆响听过无数次,微陨石撞击的短促爆音也记录过十七次,但这种持续的、有节奏的摩擦声,从未出现在任何预案里。更让我脊背发紧的是能源板的输出数据:电压在半小时内下降了 12%,这比超大地磁暴造成的能量损耗还要剧烈。
这让我立刻想起 1973 年帕斯卡古拉河畔的悬案。两名渔民声称被灰色皱纹皮肤的生物绑架,直到四十年后新证人出现,才证实那些长着螃蟹般钳子的生物并非幻觉,且所有目击者都通过了测谎仪测试。航天领域其实也有类似的 “未解档案”:2014 年国际空间站曾记录到不明荧光物质附着在舱体表面,当时判断为推进剂泄漏,可后续检测却未发现任何化学残留。
近十年关于 “太空凝胶状物质” 的研究,简直是一本矛盾集。2018 年欧洲航天局团队发表论文,称在同步轨道发现的透明胶体是太阳风中的等离子体凝结物,不具备生命特征;但 2021 年俄罗斯科研人员却在《航天学报》提出反驳,他们在回收的卫星残骸上发现类似物质含有复杂有机分子,甚至有微弱的能量代谢迹象。最蹊跷的是 2023 年我国的实验:同一批在轨暴露实验装置,A 舱捕获的胶体导电率极高,B 舱的却完全绝缘,两个舱体仅相距 1.2 米。
我曾坚信这些争议是检测方法的问题。传统光谱分析法在太空环境中总被背景辐射干扰,就像在暴雨中听手表滴答声。我们团队花了八个月改进检测系统,给摄像头加装了 “动态滤波陷阱”—— 通过实时调整光谱带宽,让干扰信号像杂质一样被过滤出去。调试期间,光学镜头的密封垫出现过 0.03 毫米的渗漏,光是测试不同材质的耐低温性能,就失败了九次。
这次的透明生物,恰好撞进了我们的 “陷阱” 里。
第 47 分钟,我启动了备用光源。当冷白色的光束打在那团物质上时,它突然收缩了一下,边缘的微光变得黯淡。这时我注意到一个关键细节:它的蠕动节奏,竟与能源板的电流波动完全同步。就像它在跟着电流的 “节拍” 进食。
数据开始出现更反常的变化。第 62 分钟,电压下降突然停滞,反而小幅回升了 3%;第 78 分钟,舱外温度骤降 15℃,那团物质却膨胀了近一倍。我立刻调取了能源板的微观成像 —— 表面的抗辐射涂层出现了细密的划痕,但划痕处竟有新的晶体结构生成,像是被某种物质修复过。
这让我想起 “联盟” 号 MS-22 飞船的冷却剂泄漏事件。当时专家判断是微陨石击穿散热片,但现在回想,那个 0.8 毫米的孔洞边缘,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晶体残留?只是当时没人往 “生物活动” 的方向想。
地面团队传来的分析让我们更困惑:光谱显示这团物质含有氢键和 π-π 叠加结构,符合凝胶的特征,但其中的能量流动模式却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它就像一个活着的 “能量转换器”,既能吸收电能,又能修复金属磨损。
当实验进行到第 110 分钟,意外发生了。太阳风暴突然来袭,高能粒子流撞击舱体,摄像头瞬间黑屏。重启后,那团透明物质已经消失,只留下能源板上淡淡的晶状痕迹。但能源板的输出效率,竟比之前提升了 8%。
现在我手里握着这些晶状样本,就像握着一把打开新领域的钥匙。我们证实了这种生物能与航天器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但它从哪里来?是一直漂浮在近地轨道,还是被太阳风暴带来的?它修复能源板是本能,还是有更复杂的目的?这些问题比之前更迫切。
有同事认为这是地外生命的证据,也有人坚持是未知的地质凝结物。但我想起帕斯卡古拉事件中,那些直到临终都坚持自己所见的目击者。科学探索中最迷人的,不就是这些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 “裂缝” 吗?
下一步我们计划改装摄像头的红外探测模块,提高对透明物质的捕捉灵敏度。或许在更遥远的深空轨道,还有更多这样的 “透明访客” 在等待被发现。毕竟,当我们以为摸清了太空的规律时,太空总会悄悄展示它的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