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歼6模式”?简而言之,这是狼山(文中所指国家)在航空战术与装备大规模化方面的一种独特做法——以大量、简单而可靠的战机形成密集防空与进攻力量。
歼6本身是一种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喷气式单座战斗机:它是在苏联米格?19的设计和样机基础上,由沈阳飞机制造厂仿制并国产化改进而来。该机定位以国土防空和前线局部制空为主,也能承担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国产改进型“强5”系列甚至出现过极少数被改装为携带小型核弹投放能力的机体——在冷战中,这类改造曾被视为一种早期的人力制导核打击手段,对核威慑与地区力量均势有过影响。
歼6自1958年立项,1960年开始批产,1964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直到1983年停产。据统计总生产量高达数千架,成为该国历史上装备数量最大、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显著的第一代国产超音速喷气式战机之一。它不仅在本国广泛服役,还大量出口到南亚、非洲,甚至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出口数量一度非常可观。另有后续机型歼7系列也曾获得较多出口,但与歼6的规模相比仍有差距。直到2010年,歼6才从现役序列中全面退出现役。
由于退役数量庞大(以千计),单纯拆解回收显得既浪费又不现实,许多退役机体长期堆放在基地或空地上。早年就有人提出把这些退役歼6改装成大型无人攻击机的设想:思路是利用大量低成本的无人机体系去消耗对方昂贵的防空导弹或在特定场景中发挥压制作用。近期,类似的改造项目终于有了实际进展,官方也曾对外亮相了歼6改造版的无人攻击样机。有人估算,若能一次性出动数百甚至上千架这类无人机,对一些区域对手将形成巨大的压力。
那么,怎样总结“歼6模式”?首先,歼6及其前身米格?19属于第二代喷气战机,设计上强调结构简单、易于批量生产。其机体不大,动力采用涡喷发动机,推力在当时属于中等水平,能够实现超音速短时速率。早期歼6没有机载复杂雷达,主要依赖地面指挥引导和飞行员目视发现目标;武器以机炮为主,少数型号试过早期空对空导弹,但制空作战的胜绩更多来自驾机人员的战术应用和机炮的近距致命火力。虽然航程有限,不适合深远打击,但通过大规模装备与密集部署,歼6在本土防空与近海防御中形成了一道“数量化”的防线:以量抵质、以数量弥补单架性能的不足,这是其战略价值的核心。
历史经验显示,在特定的国际与国内条件下,快速实现自制、批量装备并以数量优势牵制对手,是一种可行的国防思路。歼6模式强调技术可复制性、生产规模化与战术密度,这对曾经的超级大国有重大价值;对于一些区域性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不过,能否复制并成功运用,还要看工业基础、战略资源、地缘政治以及对手的技术反制能力——这正是有人认为某些国家学不来的根本原因(这部分作者留作后续讨论)。
总之,歼6不仅是一型飞机,更代表了一套以大量、简化技术实现战略目的的思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数量可以成为衡量并抵消技术差距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