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劝人读书,尤其要劝写文章的书生多读书,不然写出的文章就会文笔枯涩,没有什么好的词句,也不吸引人。
古人往往把不理解的现象称为神。不理解风雨雷电为何会产生。就会把他们命名为神,不理解动物为什么有特殊的习性,就会把某些动物命名为神,甚至出现了泛神论,认为身边所有的事物都有神气,都有神灵主宰。书生更是如此,往往不知道命运为何物,不知道参加科举考试能否考中,也不知道主考官什么脾气,什么性格,只能听天由命。他们往往迷信,认为有主宰命运的神灵,有主宰文运的神灵。以至于贡院的门口往往有一个魁星阁,参加考试的书生要先拜魁星,然后再考试,好像主宰文运的魁星能帮助他们获得主考官的青睐,拿高分,考中状元。但天下的状元只有一个,并不是书生们想象的那样理想,很多状元的文章只是歌功颂德,却并不一定写得那么好。书生不能改变主客观的好物,也不能改变整个科举考试制度,但可以改变自己。他们要发奋读书,甚至“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钻研书本上的每一个字,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下了这样大的功夫,就应该考中,倘若还考不中,他们就认为是命运所致,有的甚至要考一辈子。为了增强写作能力,他们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要读很多书,而且要和很多同道交流,和很多老师交流。他们大多没钱买书,就向藏书多的富人家借书,哪怕抄书,也照样学习。在书籍还是竹简木简的时代,万卷书含的内容并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本书。倘若现在的学生能够读五六十本书,就相当于古代读书破万卷的书生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倘若背过了唐诗三百首,背的人就可以做诗了,起码可以模仿唐诗来写。唐诗没有那么神秘,只要有好的情感,好的意象,再有一定的写作根基,就可以写唐诗了,哪怕不是唐人写的,也可以模仿唐人的文笔来写。就像很多文人士大夫模仿乐府诗来写一样,根本没有到民间去采集诗歌,却可以写出文人乐府诗,居然清新可读。读书多了以后,人就会受到数据的影响,尤其是语言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是书面语言习惯发生很大的变化。人的大脑就是这样结构的,读书多了,以后就会受到书籍蕴含的信息刺激,逐渐适应书籍中的语句,适应多了就会形成一定的书面语言习惯,即便没有写过文章,提起笔来也能写出文通字顺的文章。中小学生写作文是难题,陶乐他们读中小学满分作文多了,自己也就会写的,起码照着写是可以的,模仿这些也可以拿一个不错的分数,倘若能够自己创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得分就更多了。中小学生尚且这样,专门参加科举考试的书生更是这样,不仅要读科举考试需要的课本,要弄清课本里的每一个字,而且要善于隐身,善于触类旁通。因为科举考试的时候,主考官会挑“四书五经”里面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题目,或者作为话题,让书生说开去,写成一篇文章。倘若书生没有大量读书的经验,只是就事论事,就很可能写不好,甚至每次考试都名落孙山。
书生除了钻研课本,作为学问的根基,就是要广泛阅读前人的著作,读当代人的著作,读各个学科的著作。读书越多,记录的东西越多,博闻强记的书生很可能会写出不错的文章,而且写文章的时候如有神助。并不是真的有神灵帮助他们,而是他们自己的潜意识在帮助他们。读书多了以后,书中的信息就会被人的潜意识捕获,甚至潜意识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只要看过一遍就有一定的印象,等到书生想要用的时候,潜意识会调动以前的印象,供书生使用。人的大脑就像一台超级量子计算机,可以瞬间存储很多信息,尤其是人在读书的时候,有意识阅读可以获取很多信息,无意识阅读也可以获取很多信息,这就是古人说的“开卷有益”。只要阅读,就会获得很多信息,虽然合上书之后不一定全都记得,但已经输入到人的大脑中,被潜意识牢牢掌握,存储到大脑深层,就好像计算机把信息存储到硬盘中一样,等着人们随时调用。书生在调用信息的时候大脑飞速运转,而且这种速度是光速的,很容易调动以前读书获得的信息,当然就可以隐身开去,触类旁通,古今中外,随意联想,就会获得很多独特的感悟,写到文章里,就算有了创建,起码不同于普通人写的文章,就算是“下笔如有神”了。
古代诗人和作家读书都不在少数,不管是做官的诗人和作家还是民间的诗人和作家,都在一边阅读一边创作。他们都有读书破万卷的能力,而且创作的时候要等待灵感的到来,其实就是等待他们所谓的神灵到来,好像古代的巫师降神一样,要让神灵附体,才能写出好的诗歌或文章。其实灵感并不神秘。只是某些人在某一领域长期研究以后获得的突然感悟。诗人和作家也是如此,长期写诗或写文章,长期阅读,大脑输入的信息就会变多,运用的信息也会变多,而且知识信息会在大脑中自成系统。虽然有些诗人或作家并没有完全感受到知识系统,也不知道自己的灵感究竟从何而来,但他们知道,不读书的诗人和作家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读书多了,接收的信息就多了,获得的语言惯性也就固定了,甚至能够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风格,当然需要大量的写作时间来巩固。宋代的黄庭坚提出过“夺胎”“换骨”的写作方法,不外乎用古人的语言描写自己的意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古人的意思,对于写作初入门禁者是有好处的,但最终要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捕捉自己的灵感,要让读过的万卷书起到作用,就会下笔如有神,其实是获得了潜意识的支配,激活了以前读书的经验,当然就会有所依傍,胸有成竹,灵感频频到来了。
读书破万卷,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也就是说人至少要读五六十本书,甚至天天阅读,要读上百本甚至上千本,才会形成自己稳固的书面语言系统,才让潜意识具有了丰富的知识,等到调用的时候,潜意识才可以调动大量而丰富的知识信息,让写作的人如有神助。不然只是迷信神灵,就起不到太好的作用。就像古代的神童,只是在小时候做诗好于同龄人而已。若不认真学习和读书,那么到成人的时候,聪明的神气就消失了,其实是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结果,当然就不会“下笔如有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