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在伦敦「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内,一座由旧奥运媒体中心改造而成的建筑悄然开门迎客——这就是「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的「东区仓储馆」(V&A East Storehouse)。谁也没想到,这座外表像“超级仓库”的博物馆,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成了伦敦的“文化新地标”:免费预约的“藏品点阅”服务开放首两周就收到250份申请,1953年「巴黎世家」真丝礼服、古埃及鞋履成了“预约顶流”;周末的展厅里,有人趴在玻璃地板上看17世纪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石柱,有人举着手机拍高悬空中的「毕加索」巨幅舞台幕布,还有人蹲在修复室窗外,看专家给百年前的金属器具抛光——这座“不按常理出牌”的博物馆,正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原本藏在库房里的“文化宝贝”活了起来。
下图:伦敦V&A仓储艺术中心即V&A东仓库(V&A East Storehouse) ,是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旗下新馆,于2025年5月31日开放,位于伦敦东部的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是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新文化区“东岸(East Bank)”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Diller Scofidio + Renfro与Austin-Smith:Lord合作设计(图源:公众号燕国梦语)
伦敦“仓储博物馆”:颠覆百年的“博物馆革命”
如果说传统博物馆是“精心摆盘的米其林大餐”,那这座「V&A东馆」就是“让你逛后厨、选食材的美食市集”——它从根上改写了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要知道,在过去的百年里,博物馆就像个“吝啬的收藏家”:全球近70%的博物馆展出藏品不足总藏量的15%,「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0万件藏品只展5%,「大英博物馆」更夸张,仅展出1%。剩下的超过95%的藏品,都安安静静地待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成了“见不得光的宝贝”。
而如今的「V&A东馆」偏要打破这层“第四面墙”。在这座1.6万平方米的“超级仓库”里,25万件藏品、35万册书籍和1000份档案不再躲在玻璃展柜里,而是像“宜家货架上的商品”一样,开放式陈列在金属架上:15世纪西班牙「托里霍斯宫」的金箔木雕天花板,和1920年代「巴黎世家」的时装比邻而居;古埃及鞋履旁边,居然摆着一件深圳校服——这种看似“混乱”的排列,藏着策展人的小心思:不按年代、流派分类,而是让不同时空的物件“对话”,比如把16世纪欧洲贵族的蕾丝领饰和70年代英国朋克的破T恤放在一起,逼得观众自己琢磨“美和叛逆的距离”。
更颠覆的是,它把博物馆的“后台”直接变成了“舞台”。中央的「韦斯顿」藏品厅挑高20米,三层环形结构里,不仅能看到大型文物和开放的档案区,还能撞见工作人员推着叉车转运雕塑、修复师给织物“做SPA”、策展人给新入藏的文物登记——这些原本“谢绝参观”的幕后工作,成了展览的一部分。就像馆长说的:“我们不是要做‘展览艺术品的地方’,而是要展示‘关于艺术品的一切’。”
图源:公众号摄影写作档案 镜头一枚
最让普通人着迷的,是它把“选择权”还给了观众。不用再跟着固定展线“走马观花”,你可以提前在官网免费预约,最多选5件藏品,到馆后在专属鉴赏室里“一对一约会”:近距离摸一摸Eames流派的家具质感,细看Lucie Rie陶艺作品上的纹路,甚至能让工作人员戴上手套,把14世纪的泥金装饰手抄本摆在你面前。这种“像考古学家一样看展”的体验,彻底消解了传统博物馆的“权威感”——你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说到底,「V&A东馆」的魔力,在于它把博物馆从“高冷的文化殿堂”变成了“热闹的生活场景”。这里没有“请勿触摸”的冰冷提示,没有“必须这样看”的强制路线,甚至周末会开到夜间22点,偶尔还办藏品主题夜场派对。它证明:文化不是藏在深闺里的“老古董”,而是能摸、能看、能聊、能玩的“活风景”——这大概就是它能吸引无数市民和游客打卡的核心:人们爱的,从来不是“被安排好的文化”,而是“能自己撞见的惊喜”。
下图:V&A博物馆副馆长兼首席运营官(图源:公众号世界建筑设计联盟)
上海的博物馆版图:繁荣背后的“藏货焦虑”
当伦敦人在“超级仓库”里和文物“贴贴”时,上海的博物馆正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截至2024年末,上海已有171家备案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4000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30%——“逛博物馆”早已不是“小众爱好”,而是上海人的日常。
从数据看,上海的博物馆阵容堪称“豪华”:上海博物馆以102万件藏品蝉联“社会影响力榜首”,2024年文创收入就达3.83亿元;上海科技馆闭馆装修期间,靠线上展览和分馆加持仍稳居第二;上海天文馆凭着“宇宙级浪漫”成了“网红打卡地”,上海玻璃博物馆则以“博物馆+咖啡+商店”的模式,成了非财政资金博物馆的“天花板”。更有意思的是,行业类博物馆占了榜单半壁江山,从航海博物馆的明代福船,到电影博物馆的老胶片,再到自然博物馆的“生命长河”,每一座都藏着上海的“产业密码”。
下表:2025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综合影响力TOP30(数源: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
但繁荣背后,上海的博物馆也面临着和全球同行一样的“共性难题”——大量藏品“沉睡在库房” 。就像伦敦V&A曾经的困境,上海的博物馆们大概率也藏着不少“压箱底的宝贝”:可能是上海玻璃博物馆里没地方展的老玻璃模具,可能是电影博物馆里堆在角落的老放映机,也可能是那些私人收藏家手里的“上海老物件”——比如民间收藏的水龙头锁、民国密码锁,或是闲鱼上转卖的永久自行车、上海牌缝纫机。这些物件未必“价值连城”,却藏着上海的“城市记忆”,可它们要么挤在库房里,要么散落在民间,没法被更多人看见。
更重要的是,上海正朝着“全球文化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冲刺,现有的博物馆模式,似乎还少了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现在的游客来上海,逛完豫园、外滩,想感受“本地文化”,要么去上海博物馆看青铜器,要么去中共一大纪念馆看红色历史——这些当然好,但总少了点“接地气的互动感”。就像有人在网上吐槽:“想看看老上海的弄堂生活,除了去新天地拍拍照,好像没地方能摸到真实的老物件。”
这时候,伦敦「V&A东馆」的模式就给上海带来一个启示:一座“活的仓储式博物馆”,或许正是上海需要的“文化新拼图” 。它既能解决“藏品沉睡”的问题,把散落在各处的“上海记忆”集中起来;又能给游客和市民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不是“看展”,而是“钻进文化里”;更能让上海的文化形象更鲜活:不仅有厚重的历史,还有烟火气的日常,这才是“全球文化大都市”该有的样子。
假如上海有座“活的仓储博物馆”:老物件与老字号的狂欢
要是上海能够建一座“仓储式博物馆”,我们有的是“上海特色”的宝贝,足够撑起一座“有烟火气的文化仓库”。
首先,“藏品库”就不愁没东西填。从“老物件”到“老字号”,上海的“文化家底”厚得很。比如可以专门开辟一个“上海生活记忆区”,把那些藏在民间的老物件都“请进来”:民国密码锁、永久自行车、上海牌缝纫机,还有饭窟、铜吊——这些看似“土气”的物件,每一个都是“上海生活的活化石”。再比如把钢丝床和“的确良”花布帘摆在一起,还原老弄堂里“隔出来的卫生间”;再放一个老式公用电话亭,旁边贴张纸条,写着“25号3楼王家伯伯电话”,瞬间就能把人拉回当年的弄堂时光。
图源:公众号荇者
还可以搞个“老字号非遗区”,让美食和手艺“活起来”。「南翔小笼」必须有姓名——不光要展制作小笼的竹制工具、百年前的馅料配方,还要把“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台”搬到展厅里,观众能预约看师傅怎么擀出“薄如纸的皮”,甚至能体验包小笼。旁边再设个“上海味道小仓库”:「王宝和」的蟹粉小笼模具、「沈大成」的糕团印模、「鲜得来」的排骨年糕铁板,甚至可以放一台老式的「正广和」汽水机,让观众扫码就能听老上海人讲“夏天喝盐汽水的日子”。
下图:位于南翔古镇名士居前厅的「长兴咖啡」菜单上的创新国潮饮品“小笼美式”(图源:公众号上海嘉定)
至于玩法,可以学学伦敦的“接地气”。比如推出“上海老物件点阅”服务:你想看一看1950年代的英雄钢笔?想摸一摸「三5牌」台钟的木质外壳?提前在网上预约,到馆后就有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把藏品从货架上取下来,陪你聊它的故事——说不定还能遇到同款物件的老上海人,当场开启“回忆杀”。再把修复室做成透明的,让大家看专家怎么给老「上海牌」手表上弦,怎么修补民国时期的旗袍,就像看一场“文化修复直播”。
甚至可以更大胆一点,搞点“跨时空混搭”。比如把1980年代的雪花膏包装,和现在的国货美妆放在一起,看“上海制造”的审美传承;把老弄堂的水龙头锁,和当代设计师的环保水龙头摆在一起,聊“生活智慧的演变”。没有固定展线,观众可以像逛菜市场一样随便走,说不定在某个货架角落,就能撞见一个装满「红宝橘子汁」瓶子的展柜,瞬间想起小时候春游的书包。
图源:公众号上海徐汇
未来的博物馆,该是什么样子?
当伦敦的“超级仓库”里挤满看修复师工作的观众,当上海的老物件在闲鱼上被人“寻寻觅觅”,我们其实已经在问一个问题:未来的博物馆,还会是“玻璃展柜里的冷面孔”吗?
或许不是。它可能是仓库,是弄堂,是街角的咖啡店;它的藏品可能不是价值连城的文物,而是你奶奶的缝纫机、爸爸的旧自行车;你不用“安静参观”,可以摸,可以聊,可以自己找故事;博物馆不再是“文化的裁判”,而是“文化的搭台人”——搭个台子,让老物件说话,让普通人参与,让文化真正“活”在日常里。
就像「V&A东馆」的副馆长说的:“我们就是要拆掉围墙,把博物馆后台变成公共剧场。”那么对上海来说,这座“活的仓储博物馆”,或许就是拆掉“文化围墙”的第一步。至于它最终会是什么样子?可能要等我们真的走进那座“装满上海记忆的仓库”,才能找到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博物馆,一定不是“你看我展”,而是“我们一起玩”——毕竟,文化从来不是用来“仰望”的,而是用来“相处”的。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