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三国时期早期的最大“BOSS”,他凭借庞大的军队和众多著名武将,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武将之一,显示了他雄心勃勃的抱负。如果董卓在消除十常侍之后,能专心辅佐汉室皇帝,或许天下的诸侯不会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但实际上,董卓的出现可能只是当时乱世中的一个诱因。
在汉朝末期,朝廷已经腐败不堪,再加上黄巾军的起义,许多有野心的人都看到了机会。董卓正是在黄巾军乱中崭露头角,凭借战功获得了刺史的职位,并在后来清除十常侍,暂时稳定了局势。
作为外臣,董卓本不该留在京城。无论他如何辅佐皇帝,都难免触动京城权贵的利益。袁绍、曹操等当时的官员,也在董卓掌权后得到了快速成长。董卓的一些做法,如通过“诡计”杀掉丁原,甚至想要除掉卢植,这些举动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愤怒。他的雷厉风行让很多人的利益受到了威胁,特别是当他废除了少帝刘辩时,种种矛盾爆发了。
如果董卓能耐心辅佐刘辩,或者选择支持自己推立的刘协,可能会减少部分反对的声音,但即便如此,诸侯的反叛仍然不可避免。董卓的做法直接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尤其是何进门下的旧臣,他们本来有着广阔的前途,却被董卓压制,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刘辩被废除后,何进门生的愤怒达到了顶点。袁绍、曹操等人都对此表示强烈反感。董卓在扶持刘协后,虽然一度稳定了政权,但实际上刘协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所有大臣的认可。许多人认为刘协不过是一个被废弃的“傀儡天子”。随着董卓的强势控制,天下诸侯纷纷展开了各自的争霸之路。
董卓的做法成为了催化剂,激化了诸侯们的矛盾。虽然他自己拥有强大的势力,且文臣武将众多,如李儒、贾诩、李傕、郭汜等人的支持,使他能够轻松击败敌人,但他最终还是未能避免内部崩溃。当董卓死后,诸侯们依然没有停下步伐,继续各自扩展自己的势力。
董卓的存在本身并不是造成分裂的唯一原因,天下诸侯的崛起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没有董卓,天下局势依然会向着争霸的方向发展。董卓的作为,不过加速了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