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中央企业在新疆持续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积极参与推进产业兴疆,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新的贡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国资小新携手环球网走进这片被天山雪水滋养、大漠落日亲吻的土地,为大家带来“视觉新国企·幸福‘疆’来”系列报道。第七期,一起走进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在你的印象里,
百万吨级油田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印象中无数磕头机整齐排列,
日夜不休地运转?
还是谈及采油工人,
脑海中浮现的寒冬酷暑里
坚毅值守的身影?
踏入全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以下简称“示范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吉庆油田作业区,
眼前景象一定会颠覆你的认知。
来到颇具代表性的功勋井172_H井,
首先映入眼帘的
是一个小巧玲珑、流程简洁的采油树。
可别小看了这“小个子”,
百万吨级的产量,
正从它脚下的地底深处,
源源不断地奔涌而出。
在开采难度堪称“地狱级别”的
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
能取得这般成绩,
背后依靠的,
是满满当当的黑科技!
01
创新迎战“非常规”
页岩油为非常规油气资源,
分陆相和海相两种类型,
陆相是我国页岩油资源主体类型。
吉木萨尔页岩油埋藏深、油层薄。
要在3500米以深地层,
精准钻进1.5米左右厚的油层,
再向地层高压注入石英砂等
混合液体压裂,
才能从石头缝中压出油来。
高质量开发陆相页岩油,
不光要找得到、看得清,
还要钻得准、压得开、采得出,
难度不言而喻。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
“甜点”指的是油气相对富集的高产区带。
基于对陆相页岩油
“甜点识别难、储层改造难、效益开发难”
三大核心难题的系统性破解,
示范区取得突破性进展。
找得准:
火眼金睛锁定“奶油甜点”
攻克“找储层甜点”第一关,
新疆油田借鉴国外
海相页岩油开采模式却不照搬,
因地制宜开展地震储层预测、
测井参数及产能评价等多项专题研究,
创立混积型页岩油甜点分类方法。
确定主要甜点层分布特征,
从夹心饼干般的储层中成功找到“奶油甜点”,
成功锁定高产核心区,
让勘探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钻得好:
用黄金靶体跟踪稳穿“薄奶油”
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
好比埋在地下3000多米的“夹心饼干”,
勘探开发要在其中找到
厚度仅1.5米至2米的“奶油层”。
新疆油田自主创建了一套
“黄金靶体跟踪”技术,
能让钻头平稳穿行于“奶油层”,
钻遇率(即钻遇油气层井数占统计区总井数的百分比)高达88%,
精准度堪比“穿针引线”。
压得开:
组合拳精准“打碎”储层
锁定优质储层后,
还要更好地让地层“裂开”,
才能高效“榨”油。
新疆油田开发出一套
“缝藏匹配+精准改造
+全域支撑+二氧化碳前置”
组合压裂技术,
精准“打碎”储层,
在地下造出了
“国道+省道”交织的裂缝网络。
油气沿“高速路网”顺畅流出,
压裂效率达每日4.9级,
树立页岩油开发新标杆。
采得出:
四大环节构建新井投产管理体系
聚焦新井快速投产目标,
从管理目标、现场实施、
监督验收、复盘总结四个环节
构建一套新井投产管理体系,
不断缩短单井投产占产时间,
为吉木萨尔页岩油
年产100万吨以上保驾护航。
02
科技采出“智慧油”
在科技赋能下,
如今的示范区里,
油田变身成为了“智慧工厂”。
在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中控大厅,
生产指挥中心值班员坐在电脑前,
熟练监控大屏、调取参数,
轻点鼠标,
就能解决几十公里外的问题。
在物联网+无人值守模式下,
采油工脱下红工服换上白大褂,
管钳变鼠标,
巡井车升级为监控大屏。
有30多年经验的老采油工温书峰感慨:
“以前两口井最远相距20多公里,
跑了这口赶下口,
紧急情况还得等大班支援,
每年的维修保养,
三个人一天最多完成
一口抽油机的工作量。”
现在,依靠科技创新,
可以实现单井无人巡检、值守,
集中监控、故障报警。
现场参数通过传感器实时传输到中控大厅,
收到压力预警能迅速核实。
由于地面工艺简单,
数据实时传输,
每人每天巡检40多口油水井
也可轻松搞定。
近5年,油田钻井提速效率倍增,
一趟钻完成率升至58%。
采用立体部署+平台式开发,
节约用地50%以上,
守护戈壁生态。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吉木萨尔页岩油开发所形成的先进理论、
前沿技术和高效管理经验,
无疑是我国蓬勃兴起的“页岩油革命”中
极具分量的标志性成果。
未来,
它将在整个页岩油产业中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我国页岩油开采事业
迈向新的高峰,
为国家能源安全
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