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是中沙群岛中唯一在涨潮时还能露出水面的岛礁,位置十分特殊:北纬15度07分,东经117度51分,距离菲律宾苏比克港大约100海里,距海南岛约500海里,正好位于南海东北角,堪称天然战略要地。
这个岛礁周长约55公里,内部有一个面积130平方公里的潟湖,周边布满珊瑚礁,鱼群丰富,海底蕴藏着大量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渔业价值更是让周边国家眼红。历史上,中国早在宋、明、清时期就称其为“石塘”或“长沙”,渔民的更路簿上也有明确记录。1947年,国民政府将其定名为“民主礁”,纳入南海诸岛。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正式宣布南海诸岛属于中国,黄岩岛自然包括在内。1983年,地名委员会统一命名为“黄岩岛”,沿用至今。 黄岩岛不仅资源丰富,军事意义也极为重要。如果加以开发,它可以和西沙永兴岛、南沙永暑岛形成一个“倒三角”布局,从而有效控制南海中部的海空通道,形同天然的防空识别区。黄岩岛距离菲律宾吕宋岛只有230公里,距首都马尼拉也仅345公里,如果建成补给基地,影响力将直达菲律宾沿海。 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后,中国海警长期维持实际控制。近年来,海警常态化巡逻、24小时雷达监控,渔民正常作业,主权维权稳步推进。2025年,海警还在菲船挑衅时进行全程跟踪和演练,展现了持续掌控的能力。 很多人好奇,为何中国至今没有在黄岩岛进行填海造陆?从技术角度看,这完全不是问题。早在2013年至2016年,中国就在南沙完成了大规模造岛工程: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等先后崛起,总面积超过13平方公里,跑道、雷达、港口一应俱全,难度远大于黄岩岛。如果在黄岩岛动工,半年内就能形成大片陆地,修建机场和港口并不困难。 从战略角度看,填海的意义不言而喻。黄岩岛一旦建成基地,南海控制力将从“点线”提升为“面”,核潜艇的活动区更加安全。但这也是美国高度警惕的地方。2016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卡特就称黄岩岛是“红线”。因此,中国保持克制,不急于动手。 中国的做法是用执法和巡逻来巩固存在,而不是直接军事化。比如2025年9月,国务院批复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既是主权宣示,也是生态保护。这样做既能遏制非法捕捞,又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外交紧张。尽管菲律宾和美国提出抗议,但中方立场明确:这是中国内政,外界无权干涉。 历史和法律证据方面,中国也有充分依据。从元代郭守敬的天文测量,到清代地图,再到20世纪的科学考察,都显示黄岩岛属于中国。而菲律宾是在独立后才开始觊觎,甚至通过宪法企图将南海划入版图,这明显站不住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确认黄岩岛可产生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那么,中国为什么坚持不填海?专家指出,这不是“不能”,而是“不愿”。如果贸然填岛,容易被对手描绘成军事扩张,反而给美国和菲律宾提供借口,加剧地区对抗。而保持克制,既能维持实际控制,又不激化矛盾,更符合中国的长期战略。 换句话说,中国的智慧在于“有力量但不滥用”。通过海警的执法、常态巡逻和法律手段,就能维持主权,同时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姿态。2025年多次巡航、演练,以及对菲船的警告和驱离,都证明中国在南海的管控稳固可靠。 未来黄岩岛是否会填海,还要看大局。如果菲律宾继续挑衅,中国完全具备随时动工的能力。但目前的克制更能赢得时间和稳定,为周边合作创造环境。黄岩岛已不再是孤立存在,而是中国整体南海战略的一环。稳守、执法、生态保护三管齐下,既守住了主权,又避免了冒进。 可以说,中国在南海的布局,就像一盘耐心而精细的棋局。黄岩岛是重要一子,但中国选择的下法不是冲动冒进,而是稳扎稳打。最终,力量与克制并用,才是最有利于长远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