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海军的“福建”号航母从江南造船厂出发,开始了它的南下航行。这次,它在两艘驱逐舰的护航下,通过台湾海峡,驶向南海。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各方关注,很多人分析认为,这标志着福建舰的海试已经结束,接下来将进行最后的训练,之后将正式加入中国海军的战斗序列。与此同时,海军官方社交媒体发布的消息中提到福建舰赴南海是为了进行“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而不像之前提到的“试航”。
这一表述与2019年11月17日山东号航母通过台湾海峡南下时非常相似。当时,山东舰也是以“试验和训练”为名,南下至南海,进行舰载机起降等一系列训练。在完成相关任务后,山东号航母于次日返回三亚港,并于一个月后交付海军。
这次福建舰的行动,与山东舰的情况相似,官方也未提到“试航”,而是指出它正在进行“试验和训练”。这意味着福建舰的建造工作已经完成,当前的任务是进行最后的训练和测试,期间它将与多艘作战舰艇一同进行大规模海上演练,包括舰载机的起降训练,目的是检验编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和舰载机的弹射与降落能力。一旦完成这些任务,福建舰就将正式交付海军,宣告其建造完工。
此外,福建舰下水不久后,南部战区海军发布了一段宣传视频,其中首次出现了福建舰的身影。视频标题为《南海战区海军向前方》,这表明福建舰有可能加入南海舰队。若福建舰真如预期加入南海舰队,将极大提升南海舰队的作战能力,并标志着南海舰队进入双航母时代。
福建舰作为中国海军历史上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航母,它的出现代表了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的巨大步伐。首先,福建舰的吨位非常庞大,虽然官方尚未透露其具体吨位,但根据此前官方的“8万余吨”描述,以及其被定义为“全球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福建舰的吨位无疑已超过美国海军8.3万吨的“小鹰”级航母。有分析认为,它的吨位可能接近8.6万吨,甚至可以媲美美国海军早期的“企业”级核动力航母。
其次,福建舰的技术也非常先进,尤其是电磁弹射器的应用,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够制造电磁弹射航母的国家。相比蒸汽弹射器,电磁弹射器不仅提高了33%的弹射效率,还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率、简单的结构以及易于维护的优点。福建舰搭载了三条电磁弹射器,能够在效率上超越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四条蒸汽弹射器。
此外,福建舰作为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并配备电磁弹射器的航母,它成功打破了此前关于常规动力航母无法支持电磁弹射器的传言。而且福建舰的建造进度远远超过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二号舰“肯尼迪号”。尽管“肯尼迪号”早在2019年下水,但由于电磁弹射器和升降机的故障问题,交付时间一再推迟,预计要等到2027年才能交付美国海军。相比之下,福建舰自2022年下水以来,几乎顺利完成了所有建造任务。
再者,福建舰采用了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配备了一体化综合射频系统,可以像驱逐舰一样探测和识别海上目标,并指挥大规模海上编队作战。同时,它还配备了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大幅减少了人员的需求,提高了航母的运作效率。
福建舰的舰载机搭载能力也大大提升。相比于山东舰和辽宁舰,福建舰有了电磁弹射器的支持,能够搭载更多种类的战机,特别是空警600预警机,这极大增强了海上探测和预警能力。福建舰可搭载的固定翼战机预计在50架左右,加上直升机,最多可达到70架。相比之下,山东舰的搭载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没有弹射器的情况下,其舰载机的起降能力和作战效率也受到限制。
福建舰的尺寸也是相当惊人,根据估计,它的长约320米,宽约80.6米。相比之下,山东舰长302米,宽75米。福建舰不仅在吨位和尺寸上超过了山东舰,而且在作战能力上也有所提升。福建舰的成功建造不仅是中国海军崛起的象征,也为未来更先进的航空母舰奠定了基础。
总之,福建舰的建造和交付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将大大增强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并为未来的海上战略布局提供强大的支持。让我们共同期待福建舰的正式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