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在享受国庆中秋假期的同时,也别忘了养生。三六三医院中医科医师刘嘉嘉提醒,秋季气候干燥,防燥不是简单多喝水,而是需要从饮食、起居等多方面综合调理。
三六三医院中医科医师刘嘉嘉
在中医理论中,秋燥是一种在秋季发生的、以外感燥邪为主要病因的疾病总称。刘嘉嘉医生指出,秋燥属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病邪中的“燥邪”,可能诱发肺系疾病,比如呼吸道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加重等,也可能诱发五官、皮肤的疾病,比如口干鼻燥、眼干涩、皮肤干燥等,有的还会出现便秘等。
秋季养生,预防秋燥和调理的核心始终是“滋阴润燥”。具体怎么做呢?她提出,第一,在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温燥的食物,多吃白色食物,比如梨、银耳、百合、萝卜等,还有富含汁液的食物,比如甘蔗、荸荠、菱角等。第二,在起居上,建议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避免长时间吹风。第三,情绪平和,避免情绪激动,防止化火伤津。第四,温和运动,建议选择散步、太极、瑜伽等温和运动,避免大汗淋漓,否则会加重津液耗伤。
刘嘉嘉医生强调,应对秋燥,不应盲目“贴秋膘”,大鱼大肉猛补,这是因为秋天气候干燥,这类温燥的食物容易助热生火,加重口干、便秘等“秋燥”症状。也要有充足睡眠,因为熬夜“耗阴”,同时避免情绪过于悲忧伤感。
正值国庆中秋假期,月饼是我国传统中秋节的特色美食。刘嘉嘉医生特别提醒大家,节日期间,月饼虽为应景美食,但高糖高油易伤脾胃,间接生“燥”。在中医理论中,过食甘甜厚味(油腻甜腻的食物)容易在体内产生“内热”,俗称“上火”,导致口干、咽痛、便秘等“秋燥”症状更加明显。此外,过量食用月饼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功能减弱,中医称为“脾虚湿困”,就无法有效地将食物和水液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津液。“因此,中秋假期,建议大家不要过量食用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