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刚过去不久,各种装备展示后,相信各位都被震撼到了,尤其是那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更是让人热血沸腾,但是也有许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二战可以被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而同为世界大战的一战就不算呢?
提起二十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不少人会下意识将它们归为“同类事件”,觉得不过是规模大小有别的两次全球冲突。
但翻阅大量史料、品读老兵回忆录后不难发现,二者并非“第一次”与“第二次”的简单递进,而是隔着一道深刻的历史鸿沟,这道鸿沟无关时间跨度,却关乎战争的性质、意义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今天不妨慢下来梳理:先看清一战为何是场“无意义的荒谬惨剧”,再理解二战如何成为“关乎文明存续的生死抗争”,最终读懂二战的正义性为何至今仍具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战
存在主义哲学家对一战的判断,至今仍具深刻共鸣,它堪称人类史上最荒谬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点藏着太多令人唏嘘的讽刺,当时欧洲的统治精英,多是沾亲带故的君主与政客,他们共享相似的贵族文化、说着相通的语言,却为了模糊不清的利益诉求,将整整一代青年推向深渊。
那些所谓的“开战理由”,细究起来更显荒唐,或许是为了某块殖民地的边角领地,或许是为了遵守僵化到刻板的同盟义务,甚至只是为了在欧洲霸权棋局中“不落下风”。
更讽刺的是,连这些决策者自身,都未必清楚这场战争能为帝国带来什么,他们像是被局势裹挟的木偶,你动员军队,我便不得不跟进,最终集体踩进泥潭。
对堑壕里的士兵而言,这场战争更像一场找不到意义的煎熬,不少一战士兵的战地日记里,满是令人心碎的迷茫。
战争落幕时,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等古老政权相继崩塌,欧洲文明长期信奉的“科学理性”“技术进步”,在无休止的屠杀面前支离破碎。
说到底,一战只是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的“权力洗牌”,用最先进的屠杀技术,追逐最传统的霸权目标,最终只留下满目疮痍的大陆、失去父亲的孩童,以及为后续冲突埋下的隐患。
二战
若说一战是“无意义的内耗”,二战则是人类文明站在存续边界上的“绝地反击”,它的艰难,早已超越一战“物理层面的残酷”,直抵人类尊严与文明底线的核心。
纳粹德国追求的“生存空间”,绝非简单的领土扩张,而是旨在对东欧进行种族清洗,将犹太人、罗姆人等群体彻底灭绝,建立由日耳曼人主导的“千年帝国”。
日本军国主义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本质是将亚洲各国变为殖民地,推行永久性的经济剥削与文化同化。
面对这样的敌人,失败的代价不再是“割地赔款”,而是整个民族的生存权被剥夺、文化根脉被斩断,从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便没有妥协的余地,唯有抗争到底。
其次是战争形态的“总体化”,一战仅模糊了“前后方”的界限,二战则彻底将其抹除。
战略轰炸理论的应用,让城市与平民直接成为军事目标:重庆居民在防空洞里躲避轰炸的日子、伦敦市民以地铁为避难所的夜晚、南京城内的人间惨剧,都是“总体战”下平民承受苦难的缩影。
令人发指的是法西斯政权将“总体战”扭曲为反人类的工具:纳粹的死亡集中营,以泰勒式工业化流程批量屠杀平民,日本的731部队,拿活人开展细菌实验,将“科学理性”异化为犯罪手段。
中国战场的意义尤为特殊,也是二战中最不该被忽视的部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几乎独自面对日本的全力进攻,一个农业国对抗工业强国,武器匮乏、粮食短缺的物质困境,远超常人想象。
更残酷的是,日本在中国推行“三光政策”,试图通过摧毁社会机体、瓦解抵抗意志来迫使中国投降。
即便如此,中国军民仍坚持了14年,用巨大的牺牲拖慢了日本的扩张步伐,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份跨越十四年的坚守与牺牲,理当被所有后世者铭记。
二战正义性的价值
将一战与二战并置观察,便能清晰看见二者之间的历史鸿沟,一战的交战双方,本质上都是帝国主义争霸的参与者:协约国宣称“为民主而战”,实则为维护殖民帝国;同盟国追求“阳光下的土地”,亦是为重新瓜分世界。
但二战的正义性,并非事后赋予的标签,而是在抗争过程中自然生长、被千万人用生命印证的事实。
这种正义首先源于“抗争的绝对必要性”,法西斯主义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毒瘤,对内压制民主自由、镇压工人组织,剥夺民众基本权利,对外推行无限扩张、实施种族灭绝,威胁所有国家的生存。
无论是苏联为保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英美为捍卫自由主义制度,还是中国为争取民族独立,尽管各方最终目标不同,但在“摧毁法西斯”这一核心任务上,形成了高度共识。
正是这份共识,促成了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反法西斯大同盟”,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帝国、半殖民地国家,这些意识形态迥异的力量,竟能在同一阵营并肩作战。
这个同盟的价值远不止于军事胜利,更在于它印证了一个关键命题:即便存在深刻的意识形态分歧,面对“将人类拖回野蛮时代”的共同威胁,不同群体仍能找到“底线共识”。
二战的正义性根植于“人民的自发抵抗”,若将胜利仅归功于大国领袖的决断,便忽略了战争的真正底色,世界各地的普通民众,才是这场抗争的核心力量。
南斯拉夫深山里的游击队员、法国街巷中的抵抗者、中国敌后根据地的百姓,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身份,却用最朴素的信念支撑起抗争:为守护家园不被摧毁,为让后代能拥有和平,为保住民族的尊严与根脉。
结语
今天回望这场战争,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读懂其特殊意义:二战不是“又一场战争”,日德法西斯的暴行也不是“又一次犯罪”,它是人类文明险些跌入深渊时,千万人携手完成的“绝地救赎”。
这场战争划定了现代国际秩序的“红线”:侵略行为不可容忍,种族灭绝必须抵制,这些准则至今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石。
若淡化二战的特殊性,将其与其他战争混为一谈,便是对千万牺牲者的辜负,唯有铭记这场战争的艰难与正义,才能真正守护当下的和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