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赋,其实就隐藏在平时的一些小习惯上,不需要挖掘,一有机会,它自己就会崭露头角。
出于工作原因,我平时常跟各种书籍打交道,除了日常必备的工具书和小说散文,捎带手也看了不少作家的回忆录,今天我就讲讲一位被称作“天赋异禀”的传奇作家——莫言。
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他的作品广受赞誉,他的教育背景却仅止于小学。
莫言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自己的文化基础不好,能够坚持写作的原因不仅是对文学的热爱,更有来自家人的支持。
每当谈及自己的文学之路,莫言都会提到很多童年的故事。
那时的农村,说书是为数不多的文娱活动之一,每次赶集,莫言都要先跑到说书摊前听个过瘾,再去采买东西,最后总是漏东漏西。晚上到家,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会给正在做工的母亲添油加醋地讲到半夜,在那个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听莫言转述《说岳全传》和《七侠五义》,就成了全家人最钟爱的娱乐活动。
母亲从来没有因为莫言的不务正业而批评他,反而给了他更多赶集的机会。
听说书、讲故事,就成了莫言儿时最喜欢做的事情。
他第一次展现出自己的天赋是在小学,那次学校举办运动会,结束后就以运动会感想为主题举行征文比赛。
当别的同学在记流水账似的写作文时,莫言这个从没有接受作文教育的孩子就已经学会了主次分明,什么可以省略着写,什么不可以省略着写。
那篇作文他主要挑选了打篮球这一件事,通过简洁明了又富有趣味的语言,描绘了抢球、传球、投球的精彩过程。因此,他的作文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被当做范文在全校宣读。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莫言爱好写作的种子开始在心里萌芽。
许多人或许不知道,莫言还有两个哥哥,兄弟三人小时候都爱写作,两个哥哥对弟弟的影响都非常大。
二哥管谟欣高中毕业后,先做过大栏乡的通讯报道员,在《潍坊日报》上发表过不少文章,退休前在县志办公室工作,虽然工作几经变动,却始终热爱读书写作,在一次采访中,他说:
“三弟小时候活泼好动,但非常爱读书,把附近村子的书都看完后,就翻新华字典,一本字典都被他翻破了。五年级辍学后开始割草、放牛、给棉花喷药、割麦子、推车,空闲时还跟着大爷爷学了两年中医,看过《本草纲目》。虽然当时我也和他一起学中医,但弟弟学得更快,掌握得更深。”
大哥管谟贤比莫言大12岁,是高密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是莫言在文学上的启蒙者,在他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还在读小学的莫言书包里时常装着他留下来的课本和写过的作文。
莫言当兵之后,在和大哥通信中说:
“我想走写作这条路,但担心我的文化底子薄,终究不会有啥结果。”
刚开始管谟贤不同意,他最担心的不是弟弟只是小学五年级毕业,而是因为当时搞创作容易被“上纲上线”。但想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支持三弟:
“他不走这条路还能干什么呢?他们单位全是技术干部,他只是个当兵的,每天站岗能站出个啥名堂?两年后还不照样回农村了。”
他鼓励莫言:
“既然你决定要走写作这条路,就要做好吃苦和忍耐寂寞的准备,也许能功成名就,也许会一文不名。”
在后来的写作之路上,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的管谟贤给予了莫言极大的支持。
实际上,初入文坛的莫言最大的缺点就是文化基础不好,屡屡吃亏,不优美的文笔让他的作品总是很难吸引读者,但好在他能坚持。
《丰乳肥臀》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出版之前,莫言曾将草稿交给大哥修改,管谟贤回忆:
“我当时住在一中的院里,他拿草稿让我修改。他毕竟小学没毕业,错别字还比较多。上官金童的出生年代和我差不多,他就往我这里靠,问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是什么样子的。我就说,第一课是羊,第二课是大羊大,第三课是小羊小。第四课是大羊小羊上山跑,跑来跑去吃青草。我讲给他听,他都用到小说里了。说心里话,三弟很勤奋,他不会用电脑,用笔写文章,手上的茧子很厚,虽然在文学方面有点才华,但他做人比较低调,也很执着。”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
“他的文字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可谓评价极高。
从莫言的成长经历来看,所谓天赋到底是什么呢?
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是家人的支持,以及家庭教育中的松驰感。
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孩子的兴趣快速转化为擅长,再通过擅长为自己带来荣誉感和自信心,不断强化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形成积极的正循环。
我认为这就是挖掘孩子天赋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