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发声》【美】玛戈·布卢姆斯坦著
责编| 柒排版| 鹅妹子
第 9209 篇深度好文:3041字 | 10 分钟阅读
这早已不再是靠一款爆品就能取胜的年代。当市场进入高度同质化竞争,你的产品再好,别人也不差;你的价格再低,总有人更低。
2025年的最新品牌调查显示:
与以往不同,如今品牌已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首要因素(占比超过33%)。
今天的消费者看重的早已不只是功能本身,而是一种身份认同、情绪共鸣和价值观表达——他们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你所代表的意义”。
在数字化浪潮下,消费者更敏锐、更苛刻,也更容易获得多方信息,“一招鲜吃遍天”的流量红利早已失效。
没有哪个时刻,比现在更需要重视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形象。而当下品牌面临的最大危机,正是信任短缺!
在一个愈发不信任企业的世界里,我们不再需要更响亮的声音,而是更值得信任的声音。
当今品牌竞争的本质是“信任即货币,内容即资产”。
品牌必须主动、持续地发声,才能让用户感知价值、打破偏见、建立稳固的信任,最终赢得长期选择。
但如何发声、何时发声、为何发声,已成为品牌必须思考的关键命题。
在流量红利见顶,用户信任稀缺的当下,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早已不是产品力、营销预算或是流量获取能力,而是“信任赤字”。
对此,《品牌发声》(玛戈·布卢姆斯坦著)提出一套“信任三角”模型,从“声音”“信息量”“脆弱性”三大关键要素切入,为品牌重建用户情感认同提供了可落地的思路。
通过一致的表达、适度的信息透明度与勇于示弱的沟通,破解信任难题。
一、发声,已成品牌
竞争力的新“门槛”
近日,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持续发酵,西贝官方账号发布道歉声明,却仍未平息舆论。
公众用“放大镜”审视品牌的每一个动作,也让一个事实变得清晰:“发声”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我们正进入一个“品牌敏感”的时代。
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为“理解”付费,为“快乐”一掷千金,却也越来越容易用显微镜审视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和生活主张。
这种变化背后有深刻原因:
用户长期处在“自我保护式怀疑”中,见过太多品牌失信、领教过“完美叙事”的崩塌,对自己的判断力也不再有信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声音”不再是装饰,而是品牌信任的关键。
品牌想要赢回用户心,就必须通过“声音”把品牌人性化,让品牌的特质、现状和态度清晰可感。
声音(voice)特指品牌所做的每件事情中,通过视觉与语言体现出的鲜明个性。
可通过几个关键提问明确方向:你是要突出传统感还是创新感?你要展示机智和优雅,还是斗志和创造力?
它既能区分你与竞争对手,也能让品牌更具人性化,传达你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使受众理解你的特质与现状,并判断能否信任你。
品牌声音教会了人们如何与公司打交道,让他们在新产品、新渠道、新场景中依然感到熟悉与信赖。
这意味着:热点会冷却、流量会退潮,而真正决定品牌生命力的,是能否系统性地构建并守护自己的形象体系。
产品力决定你能走多快,品牌力决定你能走多远,而信任则是品牌力的核心内核。
二、信任即货币:
流量红利褪去后的品牌新常态
有研究指出:
大众长期处在“自我保护式怀疑”中,见过太多品牌失信、领教过“完美叙事”的崩塌,对自己的判断力也不再有信心。
FBI、Lovehoney等组织的实践表明,当品牌公开边界与限制、坦诚自身局限时,受众更愿意相信其信息的可靠性,这种‘不完美’的表达恰恰能打破不信任的壁垒。”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任已然成为品牌最核心的稀缺品:
品牌的真正竞争力在于能否帮助用户重建信心;
“发声”则是连接二者的关键桥梁,用声音、信息量和脆弱性打通信任链路。
“不要为你的品牌营造坚不可摧的形象,最聪明的品牌会通过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接受脆弱性而变得更为强大”。
当品牌能坦诚地分享自身面对的挑战与机遇时,更容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用简洁、透明、可理解的表达替代晦涩和包装,也能让用户真正理解并信任品牌。
三、品牌构建信任的
三大核心要素
1.持续一致的品牌声音
在“持续一致的声音”维度上,Mailchimp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在从几十人团队成长为千人规模的营销巨头时,始终保持‘友好、平易近人’的核心声音;
即便扩展到CRM、广告等新业务时仍维持同样调性;通过风格指南、同理心语气、友好调性守住小企业客户的信任。
Mailchimp内部风格指南的建立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它为文案写手、设计师和其他人员提供了统一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在不同平台和场景中保持一致的品牌声音;
即便新产品推出、危机信息传达,也能保证客户熟悉的体验。
香蕉共和国的早期目录同样通过持续一致的“游记式”风格与特定人群建立连接:在文学化的页面里,每件产品都讲述了一个冒险故事,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也是探索旅程的一部分。
2.信息量:细节要足够、避免过载
声音解决了“如何交流”的问题;信息量(volume)则决定了交流的长度和详尽程度。可通过几个关键疑问把握尺度:
就一个话题应铺放多少信息?
是否应该规定博客文章和产品描述的字数或话题深度?
图片库要传达产品或流程的精髓,还是传达全面的体验?
该如何确定多少内容是足够的呢?
判断标准很明确:当你的受众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并对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感到满意时,你就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细节。
3.勇敢展示脆弱性:信任的放大器
持续一致的声音和恰当的信息量都是优秀的、由品牌驱动的内容策略,体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特点。
当同时愿意展示脆弱性(vulnerability)时,这些努力将能共同促进信任。
核心思考在于:你是否愿意顶着被批评、嘲讽或极端受众攻击的压力,揭露你面临的令人困惑的挑战和残酷的事实?
一旦遵循这种信息透明度,就会让自己变得脆弱。
但脆弱并非软弱,最聪明的品牌会通过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接受脆弱性而变得更为强大。
恰当暴露不完美有三大好处:
增强真实感与同理心:用户不再觉得“这是公关话术”;
缓和对立情绪:在危机里先理解用户感受、承认不完美,比硬抗更有效
积累“信任资本”:公开幕后与改进计划,让用户看到“持续改进”的诚意。
当品牌在危机或争议中承认不足并主动展示改进计划时,往往能在长期赢得用户更高的信任和忠诚度。
Zoom 应对‘隐私轰炸’事件时的公开致歉与整改承诺、TED 面对不实演讲争议时的反思与指南升级,都是这一逻辑的典型印证。”
4.发声的终极目标:帮助用户重拾对自己的信任
品牌发声的核心逻辑在于:用户不仅希望相信品牌,更希望通过品牌的透明与尊重,重新相信自己。
当你持续一致地发声、用适量的信息赋能、勇敢展现脆弱性,不仅是在塑造品牌,更是在帮用户恢复判断力和掌控感。
这就是为什么“脆弱性”在今天成为品牌竞争力的一部分:
它让用户觉得自己被当成人,而不是流量;
它为品牌积累长期信任资本,而不仅仅是短期销量;
它是品牌在“愤世嫉俗”的时代最稀缺的资产。
四、会发声,才能跑赢竞争
西贝的案例、各行业的热点都只是表象。
真正的底层逻辑是:流量红利终将褪去,热点也会冷却;持续一致+适量信息+勇敢脆弱=信任闭环。
在信任即货币、内容即资产的今天,只有会发声的品牌,才能跑赢竞争、走得更远。
对于营销人、品牌主理人等群体而言,这一逻辑能提供三大核心价值:
破解“增长焦虑”,以信任力替代流量依赖;
应对全球化挑战,借案例解析出海品牌的本地化沟通逻辑;
构建长期竞争力,将内容力转化为品牌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无论你是品牌负责人、文案策划还是营销新手,无论是为了防范危机、复兴品牌,还是实现规模化转化,掌握品牌发声的逻辑都是数字化时代品牌生存的关键。
这不仅是品牌营销的核心方法,更是品牌人性化生存的底层逻辑——适合每一个希望在不确定环境中构建长期竞争力的组织与个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