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艰难,奋力追赶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仍处于起步阶段。1981年,空军高层便提出需要一款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战斗机,但预算有限。各大研究所纷纷拿出方案:沈阳借鉴F-16,洪都参考米格-23,而成都则采用创新的鸭式布局。最终,成都的方案胜出。
1984年2月,方案正式敲定,成都负责设计和生产任务。其实早在1983年,发动机型号就已确定为WS-10,项目代号“十号工程”。不过资金紧张让进度一度停滞,直到海湾战争爆发,中国重新认识到先进战机的重要性,项目才获得重视。
歼-10的研发几乎从零开始,约六成部件全新开发,并首次大量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流体力学。1994年,详细设计完成;1997年6月,首架原型机下线;1998年3月23日,成功首飞。这一刻标志着中国战斗机迈入新阶段。
2003年,空军提前接收首批战机。2004年定型,2006年正式服役,2007年对外亮相。早期因依赖俄罗斯AL-31FN发动机,机动性能受限,但团队通过气动布局不断优化,鸭翼与三角翼组合使其低空盘旋半径缩小至780米,滚转率达到每秒270度。
歼-10A是单座型,出口型号称FC-20;双座型S型主要用作教练机。升级版歼-10B采用了“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机鼻延长以安装新型相控阵雷达。2008年12月前,首架原型机完成首飞。后续推力矢量验证机换装WS-10B发动机,可完成“眼镜蛇机动”。
歼-10C更进一步,配备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WS-10B发动机,以及PL-10和PL-15导弹,2018年列装部队,被外界普遍视为“四代半”战机。出口版歼-10CE,长16.9米,翼展9.8米,高5.7米,空重975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近19吨,最大航程1850公里,速度可达1.8马赫。
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发动机瓶颈长期困扰研发,早期不得不依赖进口。即便如此,歼-10系列仍实现重大突破:航电系统探测距离超200公里,隐身优化让雷达反射截面降低一个数量级,价格不到一亿美元,在中等国家市场极具竞争力。
2022年3月,巴基斯坦成为首个海外用户,首批6架交付,单价在4000至5000万美元之间。2023年,更多批次陆续到货,美方阻止巴方F-16升级、印度引进阵风战机,都间接加快了巴方的采购决定。到2025年,歼-10产量已超过300架,在性能上已能与F-16 Block70/72抗衡。
实战检验,声名远扬
2025年5月,印巴边境冲突加剧。巴基斯坦空军首次动用歼-10CE,在预警机的配合和数据链支持下,发射霹雳-15远程导弹,击落多架印度战机,包括3架阵风、1架米格-29、1架苏-30以及1架无人机,而巴方无一损失。
得益于信息化作战和一定隐身特性,歼-10CE成功延迟了印度预警机的发现。外媒普遍评论其性能超出预期,有的甚至称它“改变了外界对中国版F-16的印象”。美国、路透、BBC等媒体均报道此次交战,强调歼-10C的雷达和导弹性能压制阵风。
不过,战场上的耀眼表现并未立刻转化为大规模订单。埃及等国家虽有兴趣,但资金和战略考虑让谈判一再拖延。军事装备的采购周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快速签单并不现实。
更大的竞争压力来自中国新一代隐身机——歼-35。该机隐身性能强,售价不到西方五代机的一半,成为许多国家的新目标。2025年6月,巴基斯坦宣布购买40架歼-35A和空警-500预警机,埃及也转向歼-35E项目。相比之下,歼-10的市场空间受到一定挤压。
未来展望,潜力释放
虽然没有立即获得大量订单,但歼-10C通过实战证明了自身价值,并为中国军贸积累了宝贵经验。巴基斯坦已在演习中将其与F-16混合编队使用,孟加拉国、印尼等国也在评估,重点关注航电系统兼容和数据链整合。
歼-10C的技术成果为歼-35等后续机型提供了成熟方案。未来几年,歼-35E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而歼-10C则作为“过渡型明星”,在中东、南亚等地继续发挥作用。
2025年2月,埃及终于签订40架歼-10CE的合同,配套PL-15E导弹,合同总额约250亿人民币,首批8架已交付。这是中东首次引进该型战机,具有里程碑意义。伊朗也在积极推动采购,用以填补现有战斗机缺口。
总体来看,歼-10C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者”到“创新者”的重要见证。它不仅帮助中国实现了航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后续隐身战机铺平道路。未来几年,随着歼-35等机型的出口,国际军贸格局或将出现新的变化。
歼-10系列的故事,正是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缩影——从艰难起步,到突破瓶颈,再到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它的成功证明了一点:自力更生与坚持创新,才能赢得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