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在911事件里撑起美国应急通信、巅峰时霸占全美一半手机市场的黑莓,会在短短几年内从“商务人士标配”沦为手机市场的“透明人”?
这个让奥巴马直言“生活离不开”的品牌,前半生靠极致稳定封神,后半生却因离谱的决策一步步跌下神坛,最终彻底退出手机行业,这样的落差,比任何商业故事都更让人唏嘘。
2001年9月11日的纽约,两架被劫持的波音767撞上世贸中心的瞬间,恐慌像潮水般蔓延。
无数市民疯狂拨打求救电话,海量通话挤爆了通信信道,不仅民用手机成了摆设,连政府的通信网络也陷入瘫痪。
没有指挥的救援人员像无头苍蝇,被困在废墟里的人连报平安都做不到。
就在所有人都陷入混乱时,副总统切尼却发现自己手里的一台设备还能正常通信,官员们赶紧用它发布调度指令,被困者也靠着它向外界传递求生信息。
这场灾难里,这台设备成了唯一的“通信生命线”,而它,正是黑莓的前身RIM双向寻呼机。
这场意外的“实战考验”,让黑莓的稳定性彻底出圈。灾后,美国警察局、消防局纷纷采购,连国会都一口气买了3000台分给所有议员。
没人能想到,这个原本主打企业业务的品牌,会因为一场灾难从“B端配角”变成“国民设备”。
那时的黑莓还不叫“黑莓”,直到后来推出首款手机5820,因为机身按键凸起得像黑莓果实,CEO才把呆板的“RIM”改成了这个好记的名字,而它标志性的全键盘,也从这时开始成了“商务”的代名词。
毫不夸张的说,在2000年初的手机市场,黑莓的优势简直是“降维打击”。
当时全美98%的公司靠电子邮件办公,但普通手机处理邮件的短板太明显:
主流的T9输入法要按好几次键才能打出一个字母,还经常因为按键顺序相同把“due(截止日期)”打成“fuck”,给客户发邮件时闹出过不少笑话;
专业词汇不在联想库里,编辑长邮件时,用方向键移动光标更是麻烦得让人抓狂。
而黑莓的全键盘能一键到位,机身右侧的滚轮还能精准控制光标,按住Alt键左右定位、按住Shift键选文本,复制粘贴体验和电脑没差别,甚至连键盘角度都贴合指尖,打字效率比同期手机快好几倍。
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2G时代的“邮件痛点”。
那时手机上网速度只有几十K,下载10兆文件要花100块话费、等半小时,没人敢一直开着联网;
普通短信只能发140字节,根本装不下工作内容;
商务人士带的PDA,还得连电脑才能刷新邮件。
而黑莓研发了专用算法,能把文件压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在慢网速下也能“秒发”;
它还和全球运营商合作,把邮件收发隔离到专用频段这也是911时它没瘫痪的关键;
再加上自建的服务器,新邮件能实时推送到手机,用户看到通知时内容已经下载好,不用怕“刷新半天没邮件”浪费流量。
这套被称为“PUSHMAIL”的服务,在20多年前就实现了类似微信的即时体验,也让黑莓成了商务人士的“刚需品”。
靠着这些优势,黑莓一路冲到了行业巅峰。
2006年推出的珍珠系列,首次加了相机和影音功能,把用户从商务人士拓展到年轻人;
2009年第三季度,它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0.7%,在美国更是直接占了一半。
要知道,后来三星靠华为在欧洲市场的疲软,才在2020年拿到22%的全球份额,而黑莓当年的统治力,可见一斑。
那时的黑莓,说是“世界第一”毫不夸张,连各国政要都成了它的忠实用户。
谁能想到,巅峰的光芒只持续了短短几年。
2007年,乔布斯拿着首款iPhone站在台上,演示着触屏操作、全功能浏览器,还有能装各种应用的AppStore。
这一下,彻底改变了用户对手机的认知:原来手机不只是打电话、发邮件的工具,还能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成了“装在口袋里的电脑”。
行业的风向变了,但黑莓的决策层却像没看见一样,还在抱着自己的“核心优势”不放。
早在2005年,就有黑莓高管提议开发大屏联网手机,可创始人迈克·拉扎里迪斯直接拒绝,说“邮件和键盘才是我们的根本”;
2007年看到iPhone时,他还断言“移动网络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功能”。
等到苹果和安卓阵营靠着触屏和App生态快速圈粉,黑莓才慌了神,开始搞自己的新系统Blackberry 10。
可他们没搞懂,手机早已不是“硬件为王”的时代开发者们更愿意给苹果和安卓写软件,因为用这两个系统的人多,收益高;
而黑莓的新系统,连常用的社交软件、游戏都没有。
更离谱的是,黑莓的决策层还觉得“App不重要,用户用浏览器看网页就行”,完全没意识到,没有软件生态的手机,就像没有货架的超市,根本留不住人。
眼看新系统没人买账,黑莓又想了个“昏招”推出安卓手机,也是这一下,它彻底丢了自己的独特性:原本的全键盘成了鸡肋,毕竟在触屏操作普及后,没人愿意再对着小按键打字;
系统是安卓的,logo是黑莓的,除了“情怀”,再也没有能吸引用户的点。
就像当年的诺基亚一样,试图靠换系统挽救市场,却忘了自己早已错失了最好的时机。
2016年10月,黑莓官方宣布停止研发和生产智能手机,把商标授权给了TCL,可TCL推出的几款手机也没人买,2020年双方只能中止合作,黑莓的手机业务,就此彻底画上句号。
如今再走在街上,想找一台黑莓手机比找老式传呼机还难,它的全球市场份额只剩下0.05%,年轻一代甚至没听过这个名字。
有人说,黑莓做错了吗?毕竟它当年是有实力的巨头,难道低头用安卓就能成功?
问题从来不是“用不用安卓”,而是它在行业变革时的离谱迟钝明明看到用户开始喜欢触屏,却非要守着全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