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北京西山地质志》出版105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举行。活动以“山川启仁智,万象为宾客”为主题,通过跨学科成果展示、校地合作签约、野外地质实践等多元形式,并发布《山川启智图》数字化地图,为师生未来学习地球科学提供智慧发展蓝图,也为打造区域特色科学教育品牌注入新活力。
发布区域地质遗迹数字地图
上好地球科学教育“大课”
“山川启仁智,万象为宾客”,活动现场,微电影《冲顶》、校园剧《跨越》展现出门头沟区地球科学教育在中小学创新探索的成果。
为推动区域教育与高校资源深度融合,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达成课程共建合作。双方将在教育协同、科技创新、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地球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与提升,为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门头沟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吕鸣,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门头沟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建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德军,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孟科军等与会领导专家共同启动装置,点亮了《山川启智图》。这幅数字化的地图生动呈现了门头沟全域110处地质遗迹的分布,将厚重的自然遗产转化为可视化的知识宝藏,象征着区域地质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为师生未来学习地球科学绘就出一幅“点石成金”的智慧发展蓝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门头沟区委书记喻华锋分别为活动致辞。
李奕在致辞中表示,门头沟区将“生态财富”转化为“育人新质”的实践,为深入推进新域新质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有益启发。未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价值引领,深挖活用区域丰富生态资源;要深化协同创新,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等,共同研发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育师资人才;要聚焦核心素养,健全完善育人模式,加强实践体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要擦亮特色品牌,统筹好区域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区域研学新路径新模式。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北京西山野外教学实践”“北京西山门头沟区地质遗迹资源及地学旅游规划”以及“地球科学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等主题作了深入报告,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地质研学成果大集亮相
共探区域地球科学教育创新
马兰黄土酸碱度实验、不同岩石标本的鉴别方法、各种石头雕刻的文创……“北京西山地质”研学成果大集在活动中精彩亮相。来自门头沟区14所中小学和教育基地的师生,以《西山地质志》五大章节为蓝本,组成“地层探秘”“火成岩解码”“构造寻迹”“地文演变”“经济地质应用”五大板块,集中展示了师生深度挖掘西山地质资源的研学成果。
记者看到,现场设置了化石挖掘体验、地层拼图游戏等互动项目,嘉宾与学生讲解员面对面交流,参与有奖问答,赢取定制书签、化石标本等,本次活动还特别设计了萌趣十足的“岩小将”文创产品,学生们在沉浸式活动中激发了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
“这是师生研学成果的展示,也是区域地球科学教育的一次创新。”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曹彦彦表示,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门头沟区以《北京西山地质志》为蓝本,在北京大学专家团队指导下,系统开发16个《地球科学跨学科探索》系列主题实践课程,覆盖地球科学八大学科领域,同步融入高中数理化生地80%以上课标内容,累计惠及学生万余人次。“未来,全区中小学将利用《山川启智图》,深挖区域绿水青山资源,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上好地球科学教育‘大课’。门头沟区也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球科学教育高地。”曹彦彦说。
跨学段、跨学科课程研发
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活动当天上午,与会嘉宾及师生还共同参观了北京市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并观摩了以“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永定河河谷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潮汐的力量”等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课例展示。课例融合了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将抽象的地质原理转化为具象的教学实践,展现了地球科学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体现出门头沟区在地球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成果。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具体介绍了北京大学团队和门头沟区教师开展的“大学—中学”跨学段、“数理化生地”跨学科、“野外—室内”跨场域的课程研发工作。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党总支书记宋淑英从中学课程实施的角度,介绍了学校依托北京市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开展跨学科地球科学教育教学的创新探索。“这一创新不仅确立了基于国家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路径,建立了相应的教师协作机制,也构建了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新生态。”宋淑英说。
据了解,本次活动旨在纪念中国地质学经典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出版105周年,回顾和弘扬我国地质科学的光辉历程,推动地球科学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与发展。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国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中小学的师生代表300余人。
延伸阅读:
1920年,由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叶良辅等13人编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标志着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正式开始。
出版105年来,《北京西山地质志》让北京西山成为中国地质学家探究考察次数较多的地方,被称为“中国地质学的摇篮”。
“山川启仁智,万象为宾客”——《北京西山地质志》出版105周年纪念活动为期2天,除9月30日的课例展示、成果展示与学术报告活动之外,10月1日,活动将进入野外地质教学实践环节。
参会嘉宾及师生将于10月1日上午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下苇甸村实地考察鲕粒灰岩的微观结构与演化情况,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李春旺将带来一堂“户外地理课”。
下午,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点模拟赛在军庄镇灰峪村和斋堂镇马栏村举行。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参赛选手将进行化石采集、野外考点知识讲解与实践等环节,提前体验了国际奥赛的氛围。
活动还将举行地球科学后备人才培养沙龙,专家学者将与一线教师围绕“中小学地球科学教育教学新路径”和“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破解地球科学教育难题、打造区域教育特色品牌贡献智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苏珊
门头沟区教委供图
编辑:郜子雁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