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大同市塔山煤矿矿区,基层矿工们迎来一位“AI郎中”。
中医智能检测厅。新华社记者徐鹏航 摄
脉诊仪精准把脉,舌诊仪高清采样,问诊仪个性化交互……记者按照提示依次通过8台智能设备,不到20分钟,一份详细的中医体检报告便已生成。
“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正借助智能检测设备得到延伸与辅助。”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刘奕清介绍,智能检测设备采集数据后,通过自研“大医金匮”中医大模型进行分析,最终给出体检报告和调理方案。
长期在阴湿井下工作的矿工常面临关节疼痛、尘肺等健康风险。这样一份融合了传统中医智慧与智能科技的报告,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健康调理方案。
“报告非常详细,和我平时感受到的症状很吻合,还给出了具体的食疗、穴位按摩、运动等建议。”刚做完体检的塔山煤矿职员孟女士打算依照建议好好调养。
塔山煤矿职工正在通过脉诊仪进行中医体检。新华社记者徐鹏航 摄
这一移动中医智能检测厅背后,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长达十年的技术攻坚。
“以脉诊仪为例,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精准定位脉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赵宇平介绍,团队通过先进视觉算法模块,实现寸、关、尺快速准确定位。同时,通过实时压力信号反馈,自动调整加压力度,实现浮、中、沉的精准采集。
而在舌诊仪的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如何将舌苔颜色标准化的问题。“我们自研了24色标准比色卡,基于中医古籍和临床真实数据,覆盖中医舌诊淡白至紫黑全色域。”赵宇平说。
让优质中医资源普惠基层,“AI郎中”是一个重要载体。赵宇平谈到,团队计划设立“健康小屋”,旨在将智能化设备融入基层,“这本身就是中医药‘简、便、验、廉’服务理念的现代化践行”。
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可在挖掘临床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与效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对于中医药的数智化发展进行最新部署。
今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医药大模型评测团体标准。该标准涵盖临床诊疗、中药研制、中医教育等13个子域,从场景覆盖到应用实效,为中医药大模型树立了科学的“度量衡”。
记者了解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在研发一款集多项智能检测设备于一身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希望在综合分析病人情况、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从移动中医智能检测厅的出发,到一套大模型标准的落地,再到更多中医智能设备加速研发……当人工智能学会“望闻问切”,当千年智慧遇上现代科技,中医的传承创新发展将惠及更多寻常百姓。(记者徐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