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益种子在不同类型创作土壤中生根发芽,当个体“寻声”汇聚成集体“回响”,便形成了“人人公益”的浪潮,也就有了更多美好的发生。
作者|刘珊珊
编辑|杨 铭
2025年春晚,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妞妞合唱团登上央视舞台,以一曲《玉盘》触动无数人的心弦。
几个月后,微博“人人公益节”期间,跨域博主@花叔 与微博公益合伙人@帽帽moer 走进四川大凉山普格县大槽乡中心小学,陪伴孩子们走过上学山路,聆听妞妞们心底梦想。
同样是9月,汽车博主@高小卷- 与旅游博主@维维任意门,来到距大凉山几千公里外的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以行动回应自然的呼唤:在“一亿棵梭梭”公益项目中,他们制作沙障、栽种梭梭,解锁沙漠生态修复的生动图景。
类似温暖传递,这个9月正在物种保护、教育助学、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等各种领域不断上演——从倾听公益最真实的心声,到奔赴现场见证善意落地生花,2025年的人人公益节,以“寻声·回响”为主题,结合访谈播客和实地探访的创新模式,将散落各处的善意串联成网。
爱跨越山海,善意向阳而生。这背后,是一次“人人可公益”理念的生动诠释:“寻声·回响”主题内容播放量超2800万,正是公众对“可聆听、可感知、可参与”新公益模式投下的信任票——善意有声,回响不绝。
01
寻声:激活内容生态,放大深度价值
过去十多年,互联网深刻改变了公益行业。自2015年起,各大互联网公司依托技术优势搭建公益平台,推动“人人公益节”“99公益日”等新型公益形态发展。
光明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迄今累计已有超510亿人次参与互联网慈善,募款总额达350亿元。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迅速发展,传播形态日趋多元。在这一多平台共存、内容传播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以高效、贴近受众的方式传递信息、构建共鸣,成为公益各方持续探索的关键方向。
在众多实践中,微博人人公益节以“播客+探访”形成独特的公益传播模式。
大V“寻声”,借助播客这一热门形式,轻松贴近年轻群体,有效引发网友对公益议题的关注。公益与播客的创造性结合,将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所言,有望“构建一个崭新的数字化公益生态”。
与此同时,微博充分发挥平台热点传播与资源链接优势,联动多领域大V深入公益现场,借助其内容力及影响力,真实呈现公益场景,带动更广泛群体感知公益、认同公益,并最终付诸行动。
2014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启动了“一亿棵梭梭”项目,计划用十年时间在阿拉善地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主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
在《寻声》播客中,阿拉善梭梭项目处总监孙静娓娓道来:在荒漠中种植一棵小小的梭梭,为何能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沙化蔓延?十多年前还是“风追沙跑”的戈壁,如何凭借近亿棵梭梭成林,锁住流动的沙丘?
这期节目播放量突破308万,#荒漠逆袭从牙签苗到7米巨人# 阅读量达680万以上,这不仅是数百万用户倾听荒漠的脉搏,更是千千万万人环保初心与持久行动的见证。
“我们反复做的事,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这句话,恰是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的生动写照。40多年来,他奔走于云南深山与可可西里荒原,用镜头记录滇金丝猴、藏羚羊、雪豹等濒危物种的珍贵影像,并长期坚守在保护一线。在奚志农的努力下,许多濒危物种得以存续,更多野性生命走入公众视野。
播放量达344万的本期《寻声》深度对话中,听众不仅“听见”野性呼唤,也感受到“影像守护自然”的深沉力量。这是奚志农的期待,唤醒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理解并投身自然保护。
除了自然守护,《寻声》还传递出更多温暖的心跳。例如,在一场关注乡村女童教育的对话中——微博政务公益运营总经理李峥嵘、跨界博主@花叔、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秘书长江盼盼共同走进“山凤凰女生助学计划”,和外界分享他们对山区女孩升学困境的关注与行动。
三位嘉宾身份各异,却有同样炽热的公益之心。从项目发起初衷,到为女孩们送上奖学金时的仪式感,再到多年公益实践故事,对谈以真实案例拆解“公益传播+精准帮扶”,全平台播放量达327万。微小善意就此汇聚成河,为山里女孩插上飞向更广阔天空的翅膀。
有数据显示,三期“寻声”播客累计收听量破1000万,充分证明深度内容在公益传播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不仅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公益认知,更在千万人心中埋下公益的种子,成为公益真正融入日常、持久生长的希望所在。
02
回响:陪伴与治愈,公益从施与到共情
漫漫公益路,寻声之外,更要回响。
“人人公益节”期间,众多公益人士将线上关注转化为线下行动,奔赴项目现场实地探访,通过创作者的真实记录,放大公益的情感温度,触达更广泛人群。
“我们希望通过实地探访,让网友更直观地看见最真实的公益,带动身边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旅游博主@维维任意门 如是说。
的确,所有对自然的守护,都始于一份纯粹的热爱。如博主@高小卷- 和@维维任意门,在真正来到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后,才真正体会到“一亿棵梭梭”项目背后的意义与力量。
茫茫戈壁和酷热沙漠中,种植梭梭并不是简单挖坑、放树苗、填土、浇水,而是需要首先考虑沙障——沙子是流动的,如果没有沙障,沙坑就会被下落流沙给填回去,仅仅是“挖坑”动作,就可能来来回回失败无数次,才有可能种植下一颗梭梭。
她们说,这种感觉和听别人讲述完全不同,只有自己亲历,才能真正体验治沙人的辛苦与快乐,才能感受到自然魅力和生命的伟大,才能明白些微慈善是多么有意义。
如今互联网公益打开了更多想象大门,绿色生态外,利用技术链接的公共慈善议题不断延伸,涵盖物种保护、教育助学、乡村振兴、儿童关爱、科教文卫等多领域。
但只有与线下探访、线下场景相结合,才能在极大丰富公益项目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让公益不再是线上简单的“施与受”,而是变成有温暖、有思考、有梦想的情感连接和良性互动,甚至是心灵的洗涤。
在四川大凉山普格县大槽乡中心小学,音乐如一束光,照亮了“妞妞合唱团”孩子们的世界,也放飞了她们纯净的梦想。
当@花叔 和@帽帽moer 沿着蜿蜒山路见证孩子们的坚持和勇敢,当孩子们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围绕着篝火唱着歌跳起舞蹈,当四十多架纸飞机载着稚嫩心愿划向天空,“我想当老师,回家乡教音乐!”“我想当宇航员,去看看真正的星星!”……那一刻,群山无声,却仿佛在静静聆听。
公益往往是心与心的双向奔赴,精神陪伴与交流本身,本就是公益重要的一部分。“她们的纯粹,让人忘记山外的喧嚣。” @帽帽moer 感叹,短短一天中,他们多次被孩子们纯真的力量深深打动。
从事公益十多年的@花叔 同样感触颇深,此行核心是“陪伴”。在他看来,这不只是一次公益探访,更是一场双向的情感教育。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未来的公益,除了物质支持,更需注入精神陪伴温度。而“陪伴他人同时,自己内心荒漠也会逐渐被治愈。”
陪伴,让@刘轩丞- 有了特殊意义的生日。9月5日中华慈善日当天,适逢@刘轩丞- 21岁生日,受@微公益 #益探究竟#邀请,他购买了礼物,走进病房陪伴正在经历病痛的孩子们,度过了充满欢笑的午后时光——对重症儿童而言,在温暖陪伴中,无疑更有勇气去探索世界、面对成长的挑战。
明星实地探访,也为公益项目带来更多价值。比如生态保护方面,今年9月,@一个地球OPF 携手@朱一龙 前往广西探访,出海观测中华白海豚、学习珊瑚保育,实践并呼吁“生态赶海”。
公益没有入场券,更多大V、内容创作者聚集在一起,在各种领域通过实地探访,和公益更紧密结合起来。
微博汽车博主@幸运涛、旅游博主@Jason和小芭蕉 走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给野生东北虎当起了“保镖”,以此传递东北虎豹及其家园保护理念;微博教育博主@学霸课长 、科技博主@应旺 走进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深度体验现代农业科技,让公益传播助力乡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线下的亲身经历和真实记录,是解决公益透明度问题、公众对公益信任问题的重要方式——从公益内容发布,到用户看见并参与,最后再得到反馈,这种实地看见体验,降低了用户对公益的信任成本。
03
聚力:协同共振,成公益新生态放大器
如今,公益不再局限于捐款,而是推动公益形式日趋多元、参与方式持续拓宽,鼓励更多人轻松参与,将善意融入生活。这其实只是行业转变的缩影。
近几年,各大平台有意淡化筹款色彩,转而借助多样化创新,降低公益参与门槛,使其更贴近公众日常——今年,腾讯公益还首次取消了配捐。
从“极点商业”观察看,以“寻声·回响”为参考,可以窥见当下互联网公益的两大显著变化趋势。
一是在内部,越来越多内容创作者被链接进来,形成合力。
如今互联网平台做公益活动,有的凭借产品玩法,有的依靠技术赋能,但对微博、抖音等平台来说,内容生态才是其最大优势。
平台也因此通过内容讲好公益项目的价值,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公益模式:微博通过明星、运动员、电竞选手、大V、粉丝团等影响力,发动平台上千千万万用户参与公益 ,实现与创作者的双向奔赴。
今年微博“人人公益节”期间,就有100多家公益机构、1500多名头部创作者、100多位明星、200多个粉丝团共同参与。
实际上,网友也看到了创作者践行公益的初心。数据显示,六期“回响”探访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1800万——通过平台链接,真实公益内容在平台成功“破圈”,在更大范围内被传播、被看见,甚至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公益。
05后博主@黑漫君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今年9月,@黑漫君 用人生第一笔收入捐建希望小学,并筹备“梦想教室”的举动登上热搜,正是年轻一代借助数字技术传递善意、参与公益的生动例证。
二是在外部,为应对传播环境的变化,微公益、腾讯公益、字节跳动公益等平台打破界限,携手做公益,共建生态。
此前,各大互联网平台已有打破壁垒尝试。典型例子是,2023年和2024年9月,微公益连续两年携手腾讯公益,共同发起“一花一好柿画梦计划”和“久久做好柿”公益IP活动,发挥平台优势,讲述公益故事,传递公益主张。
但今年,在平台协作上更为深入。面对公益传播中的痛点,各大平台从资源支持、流量助推到项目对接,多方共建公益传播新生态,助力公益之声传得更远、扎得更深。
对希望尝试单次公益创作的作者,各大平台联合公益机构提供内容支持与服务对接;而对@黑漫君 这样长期投入公益创作的创作者,则给予更系统、深入的支持,共同打造有影响力的公益叙事。
数据印证着打破壁垒,共建传播公益新生态的力量。在微博,#人人公益节#、#聚小善成大爱# 等相关公益话题新增阅读量超19亿、互动量超2200万、原创发博量超381万;视频总播放量超1.9亿,在放大中形成传播共振。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公益的最特殊之处——在国外,很难想象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愿意投入如此大力量和资源,无偿支持公益。
04
互联网公益价值凸显,共创可持续公益未来
互联网观察家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中指出,群体行为依难度递增可分为共享、合作与集体行动三个层次。通过技术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降低集体行动的协调成本,会迅速扩大公众反应的规模、强度与持久性。
人人公益节“寻声·回响”的探索,正是这一判断的现实印证,更是清晰地定义了微博平台在互联网公益中的核心价值:作为高效“连接器”、强大“放大器”和积极“生态共建者”,将有力推动互联网公益向“人人可及、时时可为”的日常化、可持续新阶段迈进。
某种程度上,这是互联网平台模式在社会价值创造上的生动诠释:当公益种子在不同类型创作土壤中生根发芽,当个体“寻声”汇聚成集体“回响”,便形成了“人人公益”的浪潮,也就有了更多美好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