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飞速发展,对动力系统要求提高,开发储能和安全性能“双高”的电池器件迫在眉睫。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带领团队,在锂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上取得突破,为开发兼顾续航与安全的固态锂电池提供技术支撑。
固态锂电池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界面”难题——电解质难以同时在高电压正极与强还原性负极的极端化学环境中兼容,会出现界面阻抗升高、离子传输不畅等问题,限制电池整体性能。张强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利用“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新策略,显著提升电池耐高压性能。团队还构建了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在电极表面衍生出稳定界面层。
采用该电解质组装的富锂锰基聚合物电池,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每千克电池可储存604瓦特小时的电能。这个数字达到了目前市面上商业化动力电池的两至四倍。在满充状态下,电池通过了针刺与高温安全测试,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能。
该成果已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为电动汽车、电动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开发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