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的现代化冷棚玉露香梨示范棚内已是果去枝空,基地负责人冉世明脚边最后一筐“礼品果”整装待发即将运往上海。
“‘梨王’重达1.2公斤,平均单果也超过500克。今年虽是始果期,却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言语间,冉世明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也带着供不应求的“甜蜜烦恼”。他翻出手机里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客商的预订信息,初果早在成熟前就已预订一空,成为“十一”黄金周的紧俏礼品。
玉露香梨为何如此受欢迎?
好品种
玉露香梨的“秒光”底气,首先来自其品种的“硬实力”。这个名字背后,是一场跨越半个中国的良种联姻,凝结着两代科研人30年的心血。“这不是普通的梨,是熬出来的‘金果子’。”冉世明拾起一片落叶,语气中满是敬意。
上世纪70年代初,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邹乐敏研究员以新疆库尔勒香梨为母本、河北雪花梨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融合了前者的细腻多汁与后者的硕大形正。直到2003年,玉露香梨才正式通过品种审定,获评“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接棒的郭黄萍教授,又带领团队用18年时间深耕技术推广,让这颗皮薄汁多、个大核小的梨子,先后荣获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一带一路”十周年国礼品牌、2025年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等荣誉。
好技术
为让这一“国礼级”品种在新疆沃土绽放光彩,冉世明专门邀请郭黄萍教授提供技术支撑。“常规种植需3到4年挂果,我们实现了‘当年定植、次年结果’,技术是关键。”郭黄萍在大棚里边查看新枝边介绍。针对新疆的风况与光热条件,团队创新采用棚架栽培,“像管理葡萄一样固定枝条,既能防风,又能均匀采光,还为机械化作业打下了基础。”
郭黄萍教授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令冉世明印象深刻:“有一次我误剪一根枝条,郭老师当场就心疼地说,‘每一根枝条都连着明年的产量’。她是把这些树当孩子疼的,品质正是这样来的。”
好条件
新疆独特的光热资源,为玉露香梨赋予了不可复制的“风味密码”。三坪农场年日照超2800小时,昼夜温差常超15摄氏度。干旱少雨减少了病虫害,强烈的光合作用与巨大温差则利于糖分积累,形成果实中心晶莹的“糖心”肉质。检测显示,这里产出的玉露香梨甜度较其他产区高出约2个百分点。
“一口咬下,汁水能溅到手腕,清甜中带着蜜香。”一位上海客商试吃后当即追加了明年订单。这份源自天赋风土的卓越品质,使其在高端礼品市场脱颖而出。
好位置
“一周售罄”的盛况,也离不开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带来的“天时地利”。十二师三坪农场位于自贸试验区核心区,距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仅10分钟车程。
“这么好的梨子,一定要让世界尝鲜,尤其是中亚市场!”冉世明的规划清晰而坚定。自贸试验区提供的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和叠加政策,为他铺就了“快车道”。“以往报关需24小时,现在绿色通道4小时内即可办结。TIR国际公路运输系统让冷链车直达中亚,损耗率从15%以上降至5%以下。”这意味着,枝头的香梨次日就能摆上哈萨克斯坦家庭的餐桌。
初战告捷坚定了冉世明打造全产业链的决心。基地已投入1200万元,二期计划再投4000万元,新建200座大棚,并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精深加工车间(生产梨汁、梨膏等)及观光采摘园。他展望的未来,是一颗梨从农产品向“接二连三”产业的“裂变”,形成集种植、加工、旅游、电商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这不是单个项目的成功,是自贸试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三坪农场农业和林业草原服务中心主任周杰表示,农场将复制“品种引进+专家指导+政策配套”模式,让更多特色果蔬借丝路东风走向国际。
此时的冷棚里新抽的秋梢在阳光下舒展,冉世明仿佛已经看见明年秋天一颗颗玉露香梨从这里出发,经冷链车驶出国门把中国农人的匠心与香甜送进中亚的千家万户。(冯晓玲 赵文慧 周杰 孙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