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空军的战机更新,有个现象确实挺让人纳闷的——为啥更先进的歼-8反而比老旧的歼-7更早退役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新旧替换”,而是一盘精打细算的棋。
“老将”歼-7的独特价值
别看歼-7年纪大,它有个致命优势:便宜耐用。这款仿制米格-21的战机,结构简单易于维护,飞行一小时的成本只有歼-8的一半,更别说跟歼-10、歼-20这些新锐比了。
目前留下的240架歼-7主要承担二线任务:在广阔西部空域日常巡逻,对付低强度威胁;作为高级教练机培养新飞行员;必要时还能当“巡航导弹”使用,执行一次性打击任务。这些活儿让金贵的四代机去干,实在不划算。
歼-8的“尴尬处境”
歼-8虽然技术上比歼-7先进,但它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作为高空高速截击机,它需要配套的雷达指挥体系才能发挥作用。随着中国防空体系向信息化转型,这些二代机的生存能力在现代空战中已经堪忧。
更重要的是,歼-8的维护比歼-7复杂得多,使用成本高出一大截。让它去执行歼-7的任务太浪费,应对现代空战又力不从心,反倒成了“鸡肋”。
精明的过渡策略
空军这个选择,体现的是务实的过渡思路:将有限的军费优先保障歼-20、歼-16等四代机的生产和部署;用最经济的歼-7维持必要的战机数量规模;将不适合现代战场的歼-8先行退役,节约维护资源。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换车,先把那辆油耗高、维修贵的老款车卖掉,留下便宜省油的小车临时代步,把钱集中用来买新车。
“老枪”的最后一班岗
现在还在服役的歼-7也经过了现代化改造,部分型号能发射PL-5空空导弹,甚至加装了小型雷达。虽然无法与先进战机抗衡,但在边境巡逻、识别查证外机这些日常任务中依然够用。
预计到2026年左右,这些歼-7将完成历史使命。届时中国空军将实现主力战机全三代化、四代机挑大梁的格局。
所以,留住歼-7不是因为它比歼-8“香”,而是它在特定时期、特定任务下依然有利用价值。这种精打细算的装备策略,恰恰体现了中国军队的务实与智慧——好钢用在刀刃上,每一分军费都要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