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Agent,未来的ASI:阿里云的全栈路径
工业革命把蒸汽机接入生产线,放大了人类的体力;信息革命让计算机走进工厂和办公室,放大了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判断,AI将是新一次跃迁的起点,它会放大人类的智力,并最终走向能够自我进化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通用人工智能(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并非AI发展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AI不会止步于AGI,它将迈向超越人类、能够自我迭代进化的超级人工智能(ASI: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吴泳铭在主题演讲中说道。
这个判断并不遥远,在一些企业的日常运营里,越来越多Agent替代人工比对、人工处理的环节,让重复劳动被自动化,让复杂流程变得更快、更精准。Agent是能让大模型真正落地产业,释放实际价值的方式之一。
今年5月,普华永道调研了全球300名高管,结果显示,79%的受访公司已经在某些业务中应用AI Agent;其中66%表示生产力提升,57%看到了成本下降,55%感受到决策效率加快,54%提升了客户体验。
也因此,在今年几乎所有科技巨头的发布会里,Agent都是高频词。从OpenAI推出能在ChatGPT内直接执行任务的Agent Mode,到微软用Copilot打造“Agentic Web”,再到谷歌最新发布的Jules Agent,还有字节跳动的Coze、百度的全平台智能Agent,几乎没有一家互联网大公司缺席。
阿里云百炼Agent开发平台的定位也与阿里对ASI的判断有关,它并不是一个面向C端、蹭热度、炒概念的体验型应用,而是能让企业便捷、有效搭建企业AI Agent的土壤,将企业做智能体所需的全部环节——从模型调用、框架搭建,到资源调度、合规运维——都系统化打包在了一起。
更背后的支撑,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路:从通义系列基础模型,到百炼企业级开发平台,再到算力、存储、数据库等底层基础设施。它不仅让企业今天的Agent能够真正跑起来,也在为未来迈向超级人工智能奠定基础。
未来的宏大目标与当下的具体应用,贯穿在一起,这也是阿里云一直以来的风格——既能解决今天的痛点,也能押注下一轮智能化跃迁。
在刚刚闭幕的云栖大会上,吴泳铭宣布,阿里云正式升级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发起一场面向未来计算范式的总攻。他提出,大模型是新的操作系统,超级AI云是新的计算机,未来世界,将由不多的几个“超级AI平台”共同支撑。
围绕这一判断,阿里云的战略始终未变:过去、现在、未来都在建设基础设施、打磨底座模型上不遗余力,未来也会继续在这两个方向加大投入。这不仅是阿里云迈入下一阶段的底气,也是企业客户获得长期价值的根本保障。
稳固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基座模型,可以让Agent真正落到业务场景。
很多人谈Agent,容易把目光放在前端的交互体验上。但企业真正的判断标准往往更现实:这个平台是不是足够稳?能不能支撑大规模调用?能不能和已有系统顺畅衔接?只有当底层的infra和基础模型够强,Agent平台才算真正好用。
基础模型的强弱几乎决定了它能站上的梯队。阿里自研的通义千问系列,在中文理解、工具调用、多模态任务上的能力,已经让它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极具竞争力的开源体系之一。在国内外多个权威评测中,Qwen模型已经在中文综合能力、数学与推理任务、代码生成等维度取得全球前列的成绩。例如在MMLU、CMMLU、AGIEval等基准测试上,Qwen的最新版本多次超过GPT-4-turbo、Claude 3 Sonnet等国际强劲对手。
在本次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一口气更新了6个模型,发布了一个新的品牌:万亿参数、Coding与工具调用能力登顶国际榜单的Qwen3-MAX,其在推理、代码和视觉上都对标国际一线水准,同时Qwen-Plus、Qwen-Flash等衍生版本覆盖了从轻量推理到重度生成的全场景需求;新一代原生全模态大模型Qwen3-Omni;看懂、理解并响应世界的Qwen3-VL;能“改字不崩脸、换装不走样”的图像模型Qwen-Image;TerminalBench分数大幅提升的Qwen3-Coder;音画同步视频生成的Wan2.5-Preview;以及企业级语音基座大模型通义百聆。
模型的更新展示了智能的“上限”,而要让这些能力真正落地,离不开算力、存储和调度系统的托底。
大规模弹性,是行业里对AI平台的第一要求。Agent在真实业务里,流量波动常常是不可预测的:可能今天还是几百个调用,明天就有可能扩展到几十万。没有弹性,企业要么因为算力不足停摆,要么被迫长期囤积资源,增加巨额成本。阿里云给出的解法是ACS GPU 的 serverless弹性架构,企业能在秒级拉起百亿参数模型实例,并结合容器服务ACK实现跨集群、跨地域的调度,再配合vLLM、KServe等推理引擎,大幅降低冷启动时延,让算力真正像“水电”一样随用随取。
高可用与稳定性,是企业敢不敢把Agent放进核心流程的前提。一个风控出错,或者一次停机,可能会造成巨额损失。阿里云依托对象存储OSS,在千亿级数据量下依然保持低成本和高并发的存储与检索能力;在计算层面,通过自动隔离故障节点与分钟级自愈能力,保障计算任务持续稳定运行;在数据库层面,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等产品为金融级场景提供实时可靠的支撑。这些底层保障,让万亿参数的MoE模型也能长期、稳定地在阿里云环境中运行。
长短期记忆与检索,则是智能体能否进化的关键。业界普遍认识到,如果Agent只能“一问一答”,而不能记住过去的对话和文档,它就无法形成真正的生产力。阿里云在体系里加入了Tablestore和Lindorm:前者承载短期会话与长期知识库,后者支撑多模数据的统一管理与检索,帮助企业把SOP、合同、业务知识沉淀下来,让Agent能在连续任务中调用过往经验,逐步形成真实的“组织记忆”。
推理优化与加速,则是决定Agent能否“算得清账”的核心。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推理要多久?成本能不能承受?阿里云 人工智能平台PAI 在 MoE、DiT、强化学习等架构上推出专门引擎:paiMoE 提升 Qwen3 训练加速比 3 倍;paiFuser 在视频生成任务中缩短了近三成的样本处理时间;PAI-RL 实现了多轮强化学习优化;而推理服务 PAI-EAS 显著降低冷启动和扩容时延,吞吐率提升超过 70%。这意味着 Agent 不仅能更快上线,还能以更低成本支撑大规模用户交互。
整体来看,阿里云基础设施的四个特点是:大规模弹性、高可用与稳定性、长短期记忆与检索,以及推理优化与加速。这些关键词也在过去一年的阿里云飞天发布时刻栏目中被反复提及,它们覆盖了企业最关心的“能不能扩展”“敢不敢依赖”“会不会遗忘”“算不算得清”的问题。
在这次云栖大会上,吴泳铭解释了通往 ASI 的三阶段演进路线: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 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 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 “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 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 “超越人”。
吴泳铭还提到,我们当下所处的,就是第二阶段,“现在的 Agent 还比较早期,解决的主要是标准化和短周期的任务……未来,也许会有超过全球人口数量的 Agent 和机器人与人类一起工作,对真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AI 就能连接真实世界的绝大部分场景和数据,为未来的进化创造条件。”
从“智能涌现”到“自主行动”,再到未来的 “自我迭代”,大模型的任务边界正在不断扩大。阿里云的基础设施升级,正是为了让企业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推理和规划任务时,能够有稳定、可控、性价比可接受的运行环境。
国内许多厂商已然开始了自己的尝试,但相较于“依附式”的延伸,Agent真正要嵌入复杂的企业流程时,往往会遭遇门槛高、集成难、成本难控的问题。阿里云百炼选择了另一条路径:从底层搭建出完整的体系,把模型、开发框架和企业运维需求连成一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阿里云提出了“1+2+7”企业级 Agent 体系:一套模型服务、两种开发模式、七大关键能力。
在阿里云百炼的“1+2+7”体系里,“2”代表两种开发模式。低代码的 ADP,让企业能像拼装乐高一样快速验证原型,把想法迅速落到具体场景;高代码的 ADK,则开放底层接口,支持复杂业务的深度定制和大规模部署。
但在行业内,这样双轨并行的设计并不多见。很多厂商要么只强调“低代码”,侧重易用性,但企业很快会遇到难以扩展的天花板;要么只提供“高代码”,门槛太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开发资源,周期和成本都难以接受。
而百炼允许企业“分阶段上车”:早期可以用 ADP 快速试错,找到有效的应用场景;一旦验证有效,就能无缝切换到 ADK,支撑深度定制和规模化运行。
这样既降低了前期的探索成本,又避免了“重构”或“二次开发”的重复投入,保证了业务连续性。对那些本身缺乏强大研发团队的传统企业而言,这种双轨架构尤其友好——他们既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快速试验,又能在规模化阶段享受到成熟平台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为了让这些 Agent 真正“跑起来”,百炼进一步补齐了记忆管理、工具连接、安全沙箱、日志追踪与评测、动态推理、支付与交易入口、文件与数据管理七大关键能力,这些看似只是单纯的技术点,其实正对企业落地时的“卡点”:从测试到运维,从集成到闭环,企业不用再东拼西凑了。
“阿里云提供一站式模型服务平台百炼,支持模型定制化以及 Agent 快速开发,同时提供 AgentBay 这样的 Agent 运行环境、灵码 /Qoder 等一系列开发者套件,让开发者可以方便地使用模型能力和创建使用 Agent。”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介绍。
而阿里云百炼的价值,目前也已经在一些企业里显现。
在金融领域,网商银行用阿里云百炼接管风控流程,26 种凭证和 400 多类细粒度物体可被自动识别,准确率超过 95%,任务处理时间从 3 小时缩短到 5 分钟,流转效率提升 50%~300%。招聘平台鱼泡网则通过 10 多个数据处理 Agent,把上百万条职位和简历信息自动清洗,人岗匹配效率提高 80%;而智能学习机“听力熊”在百炼上衍生出 50 多种交互技能,覆盖百万青少年用户,日均交互量居同类产品首位。
截至目前,已有超 20 万开发者在阿里云百炼平台上构建了超过 80 万个 Agent,模型调用量同比增长超 15 倍。Agent 的价值在具体业务里被不断验证。
这些成果背后,是阿里云的选择——用一条更扎实的方式,去打造企业开发 AI Agent 的土壤,让不同的企业、开发者和场景都能在其上长出可见的价值。
今天的落地成效,需要放到过往的长期积累里去理解:根据调研机构Omdia报告,阿里云已经连续多年在国内云计算+AI 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025年上半年,其商业体量超过第二到第四名的总和。这意味着它不只是在技术层面有领先优势,更在规模和客户信任度上建立了行业门槛。十万级企业客户在阿里云上运行业务,让它成为国内最被验证的 AI+ 云平台。
而阿里云百炼今天呈现出来的能力,其实也是阿里云过去几年在 AI 与云计算结合上的长线布局,如今开始显形。
如果说大模型解决了“智能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 Agent 则代表着 AI 真正进入商业世界的下一个阶段。它不再停留在生成文本、图片、视频的层面,而是具备了感知、理解、执行与反馈的能力,能够在真实场景里承担任务,创造价值。对企业而言,Agent 已经变成了能直接嵌入流程、推动增长的生产力工具。
正如吴泳铭所说:“一切才刚刚开始。AI 将重构整个基础设施、软件和应用体系,成为真实世界的核心驱动力,掀起新一轮智能化革命。”
在这条路径上,阿里云的布局清晰而完整:模型提供智能,百炼降低开发门槛,基础设施保障大规模落地。通义千问系列模型在多个权威评测中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为 Agent 提供了底层的推理和决策能力;百炼平台把复杂的开发过程拆解为可复用的模块,企业既可以通过低代码快速搭建,也能用高代码深度定制;基础设施则解决了规模化运行的难题,从算力、存储到推理加速,覆盖了 Agent 从训练到部署的全链路需求。
“模型—平台—基础设施”的组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让 AI 不仅能“做出来”,更能“跑得起来”。对于企业来说,它意味着更低的试错成本和更快的落地周期;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它意味着 AI 真正进入了可以批量创造财富的阶段。
由此,阿里云的“全球领先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的角色也更加明确。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阿里云的战略选择,也关乎中国在全球 AI 竞争中的位置。Agent 被认为是继大模型之后的新一轮产业高地,谁能率先把它真正落地,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版图中掌握更多主动权。阿里云通过全栈能力的体系化建设,让中国的企业不必完全依赖海外方案,就能在本土完成从研发到应用的闭环。
这种能力,既是企业确定性的基石,也是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