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要执意访台引发连锁反应:从气候谈判暂停看美方态度转变
去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严正警告,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一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立即引发中方强烈反应。在保持最大克制的同时,中方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暂停。令人玩味的是,短短三个月后,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就公开呼吁需要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这种态度转变之快令人咋舌。
在佩洛西访台事件后,中方实施了包括军事演习、外交反制在内的组合拳。东海海域的实弹演练有效震慑了外部干涉势力,而三取消五暂停的外交反制措施则展现了中方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其中,暂停中美气候变化商谈这一举措,表面看是环境合作的中断,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
气候变化议题向来是国际博弈的重要战场。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时,全球各国曾为控制温升目标达成共识。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却屡屡将气候问题政治化,试图以此压制发展中国家。他们一方面无视自身历史排放责任——美国以全球4%的人口贡献了25%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出苛刻要求。这种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更讽刺的是,美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反复无常。特朗普政府为短期利益退出《巴黎协定》,拜登政府上台后又重新加入。这种将国际承诺视同儿戏的做法,让世人看清了美方所谓气候领导力的实质。如今美方又试图以气候合作为名,行对华施压之实,这种政治操弄注定难以得逞。
中国在气候治理上始终展现大国担当。尽管处于发展阶段,中国仍制定了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并付诸实际行动:全球最大的风电、光伏装机容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这些实打实的贡献,与某些国家的空头承诺形成鲜明对比。
当前的气候博弈本质上是发展权之争。发达国家企图通过碳排放限制锁定发展优势,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必须被打破。正如中国科学家丁仲礼院士所言,减排方案必须考虑各国发展阶段差异,不能变成新的不平等条约。
面对美方的政治操弄,中国既坚持原则底线,又保持开放态度。我们愿与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但绝不会以牺牲核心利益为代价。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美方真正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停止在台湾等问题上的挑衅行为。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双方在气候等领域的合作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