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分岔路:朝鲜半岛的汉字博弈】
漫步在首尔明洞街头,化妆品店橱窗上美白保湿的汉字招牌在霓虹下格外醒目,地铁站里中韩双语标识随处可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一江之隔的平壤街头,所有标牌都只见棱角分明的朝鲜文,就连百年老建筑的门匾也被彻底替换。这对血脉相连的兄弟国家,七十年前同样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废除汉字,如今却演绎出截然不同的文字命运——一个在商业浪潮中默许汉字回流,一个在意识形态下坚持去汉化却暗藏教学。 【同源异途的文字革命】 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南北双方不约而同掀起了去汉字化浪潮。1948年成为关键转折点:朝鲜政府以政令形式全面废止汉字,试图构建纯粹的民族文字体系;韩国虽通过《韩文专用法》保留括号注汉字的余地,却也正式开启韩文专用时代。在平壤,汉字仿佛一夜之间从报刊、招牌甚至历史建筑上蒸发;而在首尔,汉字虽退出基础教育,却在法律文书、学术著作中顽强存活——殡葬讣告仍用汉文书写,法学典籍离开汉字便难以准确表述。 【冰火两重天的现实困境】 耐人寻味的是,公开抵制汉字的朝鲜,却在教育体系埋下伏笔。从入学起,朝鲜学生要系统学习2000个基础汉字,大学生还需追加1000个专业用字,以确保能阅读《李朝实录》等古籍。反观韩国,1990年代取消汉字必修课导致韩文世代看不懂家谱,某大学历史系教授无奈发现,学生连《三国史记》的序言都难以破译。更尴尬的是,全罗南道曾因韩文同音歧义,将防水工程误作放水工程,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隐形的文化脐带】 尽管政策迥异,汉字仍以各种形式渗透在半岛生活。韩国人身份证保留汉字姓名,传统婚礼的礼金信封必用祝 百年佳约等汉文贺词;朝鲜虽然公共空间杜绝汉字,但《金日成选集》的注释中,重要概念仍依赖汉字词汇。这种矛盾在2018年南北离散家属会面时尤为凸显——当首尔老人用汉字写下故乡名字时,平壤的接待员需要查证字典才能确认。 【未完结的文明对话】 随着时间推移,文字政策的副作用逐渐显现。韩国已有多所中学重启汉字选修课,三星等企业招聘时增设汉字能力测试;朝鲜虽维持着教学不应用的奇特平衡,但涉外部门人员的汉字培训从未减少。这场持续七十年的文字实验证明,当一种文字承载着千年文明记忆时,任何人为割裂都像试图用剪刀剪断流水——看似决绝,实则藕断丝连。如今开城工业园遗址的残破标牌上,褪色的韩文与模糊的汉字痕迹相互交叠,恰似半岛文化认同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