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变化不定一不小心就容易患上感冒而感冒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01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如果耳中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则是脓性中耳炎。如果鼓膜完整,细菌毒力较小,分泌物积聚在中耳腔,那就是分泌性中耳炎了。
02
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对于正常鼓膜患者,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管道。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又分为机械性功能障碍和功能性功能障碍两种。
1.机械性阻塞
鼻咽部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等),鼻腔和鼻窦疾病(如:慢性鼻窦炎、巨大鼻息肉、肥厚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长期的鼻咽腔填塞,咽鼓管咽口粘连,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很少见的鼻咽白喉、结核、梅毒和艾滋病等特殊感染均可因直接压迫、堵塞咽口或影响淋巴回流,造成咽鼓管管腔黏膜肿胀等从而引起本病。
2.功能性通气功能障碍
小儿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肌肉薄弱,收缩无力,加之咽鼓管软骨发育不够成熟,弹性较差,当咽鼓管处于负压状态时,软骨段的管壁甚易发生塌陷,导致中耳负压。细菌病毒感染、放射性损伤、先天性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不良、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等原因,引起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从而致咽鼓管开放阻力加大,也被认为是分泌性耳炎的原因之一。此外Ⅰ、Ⅲ型变态反应均可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过敏引起的咽鼓管黏膜水肿,管腔闭塞有关。
婴幼儿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与婴幼儿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新生儿的咽鼓管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分娩时难产、臀位、室息时做过人工呼吸的新生儿,羊水常易进入中耳内。母体患妊娠中毒症、先兆子痫或产前出血者,羊水也易进入中耳发生感染引起中耳炎。新生儿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潴积于鼻咽腔,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03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婴儿对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应警惕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言语语言发育迟缓。
04
为什么会得分泌性中耳炎
提到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就必须说到咽鼓管。咽鼓管,顾名思义就是鼻咽到鼓室的管道,这是一条连接鼻子和耳朵的通道,它最重要功能就是保持中耳腔和外面大气的压力平衡。当某些原因导致咽鼓管不通畅时,中耳腔内的空气就会被人体逐渐吸收掉,耳朵就开始发闷、甚至积液。
在儿童中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最常见原因。成人则要排除鼻咽部长了肿瘤堵塞咽鼓管。
05
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即在鼓膜上制造一个小孔,排出积液,再让鼓膜经过一段时间自愈或修补。如果是应该做手术而没做手术,拖延治疗,时间久了中耳内积液会由稀薄的水变成粘稠的胶,俗称“胶耳”。
如果还不及时手术,鼓膜会内陷加重,粘在鼓室内壁上。如果还不手术,鼓膜会继续内陷,失去鼓膜弹性,甚至内陷形成胆脂瘤,破坏听小骨、面神经等重要结构,小病变大病,小手术变大手术。所以千万不能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