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传统焊接、切割操作工逐渐褪去“蓝领”标签,在人与机器的共舞中,突破技能瓶颈,拓展职业边界。“机器人切割设备操作工”“焊接机器人工作站装配工”被增设为新工种后,专家建议,应加快技能培训和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精准对接市场对自动化切割焊接集成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火花飞溅的钢结构车间里,一台银灰色的“钢铁裁缝”,正灵活摆动机械臂,以0.1毫米的精度,完成钢结构构件的焊接作业。
9月24日,在重庆美心印象新材料科技公司,40岁的李曼玲正操作机器人焊接汽车生产配件,随着一串代码的输入,焊接机器人便同时挥舞机械臂协同作业,几分钟后,就已焊接完成。记者用手触摸机器人加工后的钢板连接面发现,平滑整齐。
近年来,在智能化浪潮的席卷下,机器人逐渐取代传统焊接、切割操作。在此背景下,“机器人切割设备操作工”“焊接机器人工作站装配工”日前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增设为两个新工种,传统焊接、切割操作工也借此契机,逐渐褪去“蓝领”标签,变身为“机器人导师”,在人与机器的默契共舞中,突破原有技能瓶颈,拓展职业边界。
从“手工操作”到“人机协同”
“电流180A,电压自动跟踪调整,焊接速度400mm/min……”9月19日,在重庆西南铝机电公司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内,操作工钟雨宏手持约A4纸大小的操作屏幕,快速输入各项焊接参数,按下“启动”键后,焊接机器人的机械臂便迅速伸展、转动。钟雨宏站在工作站观察窗口前,目光紧紧盯着前后扭动的机械臂。这也是他作为自动焊接机器人操作工的工作日常。
“机器人工作站是一个封闭的操作间,有专门的除尘系统,焊烟基本闻不到,噪声也小了,就听得到机器人运转的轻微声响,还加装了空调。”钟雨宏告诉记者,在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下,焊接效率、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过去焊接工人需要长时间在高温、强光环境下作业,职业健康风险较高。现在这款机器人替代了部分高危工序,既保障了工人安全,又提升了生产效率。”李曼玲说,关键是精确控制焊接参数,确保每个焊点都符合标准。这样不仅减少了返工和废品率,也优化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钟雨宏以公司承接的一批工艺要求极高的零部件焊接订单为例,进一步向记者解释,人工焊接时,焊工得一点一点地挪动焊枪,完成一件产品需要40多分钟,合格率仅在85%上下。引进机器人后,只需在操作屏幕上设置好焊缝宽度、焊接速度等参数,再把加工件固定到操作台上,点击启动,机器人就能自动作业,完成一件产品仅需20分钟左右,合格率却能达到99%。
黄忠录是长安汽车的一名老焊工,1988年进入公司后经历了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尽管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恶劣的工作条件仍然让他的腿部和手臂留下了几处烧伤疤痕。这一切,在公司建立智能工厂后得到了显著改善。
截至今年8月底,长安汽车在重庆两江新区的新智能工厂引入了超过400台机器人。“正是这些高科技自动化设备的加入,使得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也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黄忠录说。
效率和精度都实现大幅提升
1990年出生的屈富贵2017年进入重庆美心集团,通过学习编程、自动化控制等知识,逐步转型为智能工厂切割机器人操作“工程师”。
“切割机器人改变了传统的切割模式,不仅切口平整,精确度高,而且省去了后续的打磨工序。”屈富贵说,切割机器人对材料的适应性比较强,通过数控程序基本上可以切割任意板材。跟传统切割相比,对人力的保护和释放作用明显,但核心还是编程,要不断观察总结经验,通过补偿参数,优化切割路径,最大限度实现提效、增速、降本。
“以前钢板切割、焊接至少需要三四个人配合,累得满身大汗效率还低,现在最多只需一两个人监护,机器人自己就能完成全部流程。”重庆美心集团设备科长贺德华说,有了机器人帮忙,工人只需在显示屏上输入半成品钢板规格、型号、数量等数据,机器人就能自动将其加工成形状不同的各种构件。目前,工厂日加工钢材数十吨,效率和精度都实现了大幅提升。
“传统焊接、切割操作主要依靠工人的经验、感觉,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加工件来说,‘人工校准’尚能满足需求,但随着产业升级,0.1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产品报废。”西南铝机电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兵说,焊接、切割岗位职业体系“进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然。去年公司引入水切割机和激光切割机,不仅很快就承接多个此前未涉足的高端铝材切割订单,还促使一线职工主动学习数字化操控、编程以及设备维护保养等新知识、新技能,改进切割模式、优化工作流程。
与机器人一同“进化”
“以前天天一身汗、一身灰,如今,公司组织了机器人操作、编程等培训,不仅收入涨了不少,工作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钟雨宏告诉记者说,他现在除了操作焊接机器人外,还参与了机器人工作站的日常维护工作,今后还能往技术组长的方向晋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工种的要求,钟雨宏一边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编程、焊接工艺和材料科学等新知识、新技能。“现在,我已经能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调参数、改程序,甚至还能修正机器人的操作轨迹,同时,还掌握了数十种铝材的特点、性能。”钟雨宏说。
屈富贵认为,无论是机器人切割还是焊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操作人员需对数十种型号设备的操作编程烂熟于心,能根据工件材质、焊缝形态、运动轨迹等多维参数,快速构建最优焊接方案,通过优化数据让焊接机器人精准“掌握”每一道焊缝的走向、温度和深度。对他而言,还需要在专业深度和数字广度上不断学习,持续提升竞争力。
“传统焊接机器人依赖人工示教、离线编程或直接编程,操作复杂且灵活性不足。而公司引进的非标钢构件高效焊接机器人,会自己‘看图施工’,懂‘因材施焊’。机器人都在升级,我们更得进步了。”李曼玲说,不断充实自我,跟上时代步伐,也是作为一名机器人操作员必走的路。
产业升级促进职业体系“进化”,对此,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建议,应加快制定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大力加强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精准对接市场对自动化切割焊接集成人才的迫切需求。(记者 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