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娜娜 董波
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媒介技术重构信息传播生态的背景下,大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关乎个人认知发展与价值塑造,更关系到国家网络空间治理效能与数字文明建设水平。从理论层面厘清媒介素养的时代内涵,从实践层面构建分阶协同的培养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媒介素养时代内涵:从“技术使用”到“价值引领”的理论跃迁
媒介素养的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F.R.李维斯提出以来,经历了从“防御性素养”到“建设性素养”的理论演进。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更多强调受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核心是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在数字化时代,随着Web2.0技术催生“全民皆媒”的传播格局,媒介素养的内涵已拓展为“数字公民素养”的核心构成,涵盖技术使用、信息甄别、价值判断等多重维度。
从现实调查看,当前大中小学生媒介接触呈现“低龄化、高频化”特征。《2024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约为1.85亿。调查中,55.2%的受访青少年日均上网不超过1小时,约13.6%的受访青少年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这一数据反映出超一成青少年存在媒介使用时长过长,凸显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从传播学理论视角看,数字时代的媒介环境呈现三大特征:一是信息生产的“去中心化”。每个人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这使得传统的“把关人”机制失效,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借助算法推荐快速扩散;二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短视频、社交媒体帖子等短平快内容削弱了深度思考能力,容易导致青少年认知的“碎片化”与“表面化”;三是人际互动的“虚拟化”,会催生一些网络暴力、非理性追星等现象。这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构成了全新挑战。
从教育哲学视角看,媒介素养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在数字时代的具体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数字素养全球框架》(2018年)中指出,数字时代的核心素养应包括“信息素养”“沟通素养”“伦理素养”三大维度,而媒介素养正是这三者的融合。
分阶培养的理论依据:基于认知发展规律的目标建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小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思维以具象化为主;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快速发展;大学生则进入“后形式运算阶段”,具备批判性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一理论,媒介素养教育需遵循“分阶递进、精准施策”的原则,构建与各学段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培养目标体系。
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信息真伪的初步辨识能力。例如通过“信息侦探”游戏,引导学生区分“新闻报道”与“广告宣传”的差异;帮助学生形成数字道德的基础认知,讲解“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传播网络谣言”等基本规范;让学生掌握基础媒介技能,如辨别正规网站与钓鱼网站等。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媒介是工具,而非玩具”,为后续素养提升奠定认知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是媒介素养培养的关键期。要提升中学生分析、评价媒体信息的能力,强化中学生的数字道德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并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大学阶段,要锻造大学生数字公民品格,加强媒介素养的深化与全面塑造,引导学生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等维度分析媒介现象,培养其数字创新能力与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能力,包括网络素养、信息素养、数字技能等,并引导他们成为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
协同育人的实践逻辑: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维联动机制
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主体的努力难以应对复杂的媒介环境。从协同治理理论看,家庭、学校、社会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三大生态系统,需构建“各有侧重、相互补位”的联动机制。家庭、学校、社会应当重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培养青少年媒介思维,帮助他们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正确面对媒介娱乐化、虚拟化的信息,为青少年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家庭是青少年媒介素养形成的起点,父母的媒介使用行为对子女具有“无意识教育”的效果。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合理使用网络媒介的典范。另外,还应及时与子女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明辨媒介信息,帮助他们解决使用媒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次,学校应开设媒介素养培养课程,将媒介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中。积极研发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学活动,促使青少年成为媒介的参与者、践行者、监督者、宣传者。
最后,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媒介引导氛围。对学生热衷的饭圈文化、电竞文化、网红文化等,应引导各社会媒体、社交平台给予更多关注。发挥正向引导功能,纠正网络媒介使用偏差,让青少年始终置身于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媒介环境。
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帮助其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在技术依赖中保持独立思考,进而具备适应数字文明的能力,实现健康成长的关键支撑。因此,应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和推进,让大中小学生在人工智能赋能、传播生态重构的数字环境中锚定认知方向、坚守价值立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B-b/2024/02/22〉研究成果,2025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