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觉得黛玉的诗好,李纨却评宝钗为第一,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误判”,而是一次充满深意的、综合了艺术、人情与价值观的“裁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李纨的选择:
这是最直接的艺术层面原因。
林黛玉的诗(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为代表): 灵巧、风流、别致、充满奇思妙想。她的诗才如泉涌,情感浓烈,个性张扬,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和孤高。这种诗风极其动人,展现了黛玉作为天才诗人的纯粹性。
薛宝钗的诗(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为代表): 端庄、含蓄、沉稳、浑厚。她的诗作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含蓄内敛,却蕴含深意,尤其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不仅写花,更是她为人处世的哲学自况——以退为进,以淡为浓。这种风格更符合传统士大夫的审美标准,即所谓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李纨的评价标准正是偏向于后者的。作为诗社社长,她推崇的是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稳重敦厚的诗风。她给出的理由是:“若论风流别致,自是推潇湘妃子(黛玉);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君(宝钗)。” 她承认黛玉的诗更显才情、更独特,但从“诗品”的完整度和厚重感上来说,她认为宝钗更胜一筹。这并非纯粹的偏心,而是一种审美取向的选择。
李纨的身份至关重要。她是荣国府的长孙媳妇,年轻守寡,恪守封建妇道。她的整个人生价值都系于“贞节”二字,以及抚养儿子贾兰成才。在贾府这个复杂的宗法社会里,她必须处处以大局为重,维护“正统”和“规矩”。
宝钗代表的是“正统”:宝钗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完全符合封建淑女的标准。她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她为人随分从时,顾全大局。褒奖宝钗,就是褒奖和肯定这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行为模式。
黛玉代表的是“个性”:黛玉则恰恰相反,她率真、敏感,甚至有些尖刻,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喜恶。她与宝玉的爱情也是反叛性的。在李纨看来,黛玉的才情固然可贵,但其行为方式却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不够“稳妥”。
因此,李纨将宝钗评为第一,是在用她的权力(社长身份)进行一次价值观的宣导:在这个大家族里,我们更欣赏和鼓励的是宝钗式的稳重与合礼,而非黛玉式的任性与张扬。
海棠诗社虽是大观园儿女的雅集,但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缩影,充满了微妙的人际关系。
对客人的尊重:薛宝钗是客居贾府的亲戚。作为主人和社长,李纨在评判时,给予客人适当的荣誉和尊重,是一种高情商的处世之道。如果一味偏袒自家姐妹(黛玉),可能会显得贾府待客不周。
对黛玉的“保护”或“压制”:从一方面看,黛玉才华过高,性情孤傲,本就容易招致嫉妒。李纨若再将她高高捧起,可能会让她树敌更多。从另一方面看,李纨作为秩序的维护者,也可能有意无意地需要“压一压”黛玉的锋芒,让她不要过于突出,以维持园内的平衡。
宝玉的反应:当时宝玉就立刻提出异议,认为黛玉的诗更好。但李纨坚决地驳回了他的意见,说:“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 这充分显示了李纨作为裁判的权威,也表明她的评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容置疑,这其中必然包含了超越纯粹诗艺的考量。
总结:李纨评宝钗为第一,是一次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和人情世故的复杂合谋。
艺术上,她的标准倾向于传统诗教的“含蓄浑厚”。
价值观上,她作为封建家族的模范寡妇,必须维护宝钗所代表的“正统”。
人情上,她需要平衡社内关系,体现待客之道。
这个情节完美地展现了《红楼梦》的深刻之处:它写的不仅仅是诗,更是诗背后的人,以及人所处的复杂社会网络。
李纨的这个决定,让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我们看到了大观园这个“理想国”背后,依然无处不在的世俗规则和权力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在菊花诗的比赛中,黛玉的三首诗(《咏菊》《问菊》《菊梦》)包揽前三名,李纨则公正地评黛玉为魁首。这或许可以说明,当诗的题材(咏菊之孤标傲世)与诗人的气质(黛玉)高度契合,其艺术感染力达到压倒性优势时,李纨也会遵从艺术的判断。这从反面印证了,在海棠诗社第一次集会上,宝钗和黛玉的诗作在艺术上本就难分伯仲,李纨才有了充分运用其“非艺术”标准进行裁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