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从传统的“手铲释天书”,到各种“黑科技”大显身手。近年来,多学科研究在考古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几乎成为“标配”。在重大的考古项目中,不仅可以看到几十种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可以看到人文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研讨会现场
9月24日,由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主办的“考古工作中的多学科融合研讨会”在成都成功召开。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高校学者齐聚,探讨考古工作中多学科融合的前沿与难点问题,谋划“十五五”期间田野考古研究与多学科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虎、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出席了会议。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虎
开幕式上,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虎在致辞中指出,考古工作是探索历史深度、解码文明演变、守护文化遗产的关键力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多学科融合作为现代考古学发展路径,更是为破解考古难题、拓展研究边界、推动学科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
研讨会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见解。其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以“高校有组织科研中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为题作了分享。他首先从全球视野入手,谈到了国际上在考古工作中的多学科融合现状,再将视线转到国内。发言中,他重点介绍了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 —— 这一平台以川大考古为核心,由校内至少十五个院系所合作共建的多学科研究平台,旨在为西部地区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以打造国内领先的考古实验平台、国际一流的考古研究基地和高层次考古人才的培养高地。
“中心下设考古测年实验室、分子考古实验室、考古材料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地学考古实验室和考古资源库。‘四室一库’依托西南地区丰富考古资源,充分发挥川大多学科优势,聚焦古代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区域史前社会与文明起源、古代工艺与科技、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等考古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吕红亮说道。
同时,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东菊以白石崖案例为例,分享了从有限面积中最大程度提取信息的方法。她介绍道,在2018年至2024年,兰州大学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石崖溶洞开展了4次正式考古发掘。“通过发掘材料,我们过去发表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其中,首次将古蛋白质方法引入古人类学领域,鉴定东亚首件丹尼索瓦人化石;首次在东亚考古遗址沉积物中成功提取古人类DNA;发现迄今已知最晚的丹尼索瓦人化石;首次揭示丹尼索瓦人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生存策略。”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以“从测绘技术到对区域文明轨迹的理解”为题进行分享。他谈到,从中国考古学诞生之日起,考古测绘工作历经平板仪、经纬仪、全站仪、RTK、三维激光扫描、多视角三维重建、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等设备和技术的发展过程,考古现场空间信息的获取方式不断演进,拓展和深化传统考古学的研究领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宁超则利用遗传方法解读了社会结构,特别是母系社会的发现。近年来,古DNA技术的持续突破,为史前社会研究开辟了新路径。研究人员借助高精度基因测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古代人类遗骸之间高分辨率的亲缘关系重建。现场,宁超以山东广饶傅家遗址的研究成果为例,表示运用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推断出傅家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代存在母系社会。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邓振华还带来了主题为“南岛语族考古中的多学科整合”的分享。他谈到,南岛语族是指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族群,其概念的界定基础是语言学中的分类。南岛语系包括超过1200种语言,使用人口近4亿,是殖民时代之前分布地域最广的一个语系。现场,邓振华谈到南岛语系形成过程的语言学重建、考古所见岛屿地区的人群与生业变迁、南岛语族形成过程的生物学视角,表示南岛语族形成与扩散过程的研究经过两百余年的争论和积累,在语言学、考古学和遗传学领域都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讨论发言环节,在场的专家学者还就多学科融合在考古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多学科融合不仅是方法的叠加,更是考古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是拓展历史认知广度和深度的必由之路。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水城
随后,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水城在学术总结中表示,现代考古学的基本特点是多学科交叉,今天,在考古学家的周围聚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自然科学家,在他们的主动参与合作下,考古学广泛地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方法,对残存在各类遗物上的痕迹作出合理的判断解释,并尽可能从更多角度提取人类历史的各种信息,利用新的科学技术重现人类往昔的生活、环境、经济和技术。“随着学科的发展,考古学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必须还要努力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表示,科技是考古的题中应有之义,多学科融合、整合是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要常态化开展科技考古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国家投入。高校应该走到多学科合作和融合的前列,先行示范。
(本文图据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