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航空大单谈判引关注:波音能否迎来转机?
近日,美国驻华大使庞德伟在一次媒体交流会上意外透露,中美两国可能即将达成一项重要航空合作协议。这一消息立即引发国际媒体广泛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或将向波音公司采购数百架商用客机,交易规模可能创下近年新高。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谈判背后,实则暗藏玄机。对深陷困境的波音公司而言,这可能是扭转颓势的关键机会。近年来,这家航空巨头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不仅市场份额持续缩水,新订单也寥寥无几。在全球航空业复苏的浪潮中,波音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显得格外黯淡。
值得注意的是,波音的困境已超出商业范畴。作为美国制造业的标杆企业,波音背后牵动着数十万就业岗位,尤其集中在中西部传统工业州。这些地区恰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在当前大选关键期,这份潜在订单对特朗普团队而言,无疑是一张极具分量的政治王牌。
庞德伟选择此时释放消息,其用意不言而喻:一方面为特朗普政府塑造积极推动中美经贸合作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向中方传递美方的迫切期待。有分析指出,美方正试图通过这桩交易达成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挽救波音颓势,又为竞选增添筹码。
相较美方的急切,中方则显得更为从容。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航空市场,未来20年预计需要新增数千架客机。但如今的中国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国产C919客机成功投入商业运营,打破了欧美长期垄断;与空客的深度合作也丰富了供应链选择。中国在飞机采购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和选择空间。
业内专家分析,中国在评估飞机采购时,会综合考量技术标准、售后服务、交付能力等多重因素,而非单纯受政治因素左右。庞德伟所谓对中国也很重要的说法,更多是美方的一厢情愿。中国欢迎平等互利的合作,但不会接受附加政治筹码的交易。
回溯历史,2017年特朗普访华期间,双方也曾高调宣布数百架波音订单,但随后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让这些承诺大打折扣。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使得中方在谈判中更加审慎。当前美国在技术出口等领域仍保持高压态势,这种矛盾做法难免让人质疑其诚意。
若协议最终达成,短期看似乎是双赢:波音获得喘息之机,美国政客收获政治资本,中国补充运力需求。但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性远非一纸订单可以化解。真正的考验在于,美方能否以平等、可持续的方式推进合作,而非将其视为权宜之计。
值得玩味的是,庞德伟的放风举动恰恰折射出美方的矛盾心态:既渴望分享中国市场的红利,又不愿放弃遏制中国的战略。这种既要又要的思维模式,在当今中美实力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显然已不合时宜。
[背景资料]
据智通财经报道,中美关于波音飞机的采购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订单规模可能达到500架(2025年9月23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