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车”指的是车主在购车后,由于车企倒闭、经销商破产等原因,无法获得完整的售后服务、配件供应,甚至无法正常上牌、购买保险,导致车辆无法正常使用或价值大幅下降的车辆。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十年有将近30家新能源车企黯然退场,平均每年3家“暴雷”。
那些连车都还没造出一台,就轰然倒塌的车企倒也罢了,但像威马、高合、极越、天际、合创、哪吒这些在市场上也曾名噪一时的品牌,如今留下的不仅是废弃的工厂和失业的工人,更是一个个家庭用真金白银换来的“烂尾车”。
困局:“烂尾”车主的艰难日常
9月11日,联想懂的通信发布关于合众车联网流量服务欠费触发停机的声明,称合众汽车因经营问题,一直未能按时支付公司相关服务费用。
有车主收到署名为“合众汽车”的群发信息:如果你的哪吒汽车已无法联网,需要自行购买流量。在哪吒汽车正处于破产重整阶段,用户期待哪吒汽车能够复工复产时,哪吒车主们再次遭到暴击。
“断网自己买流量还是小事儿,关键是车辆还在质保范围内,出了问题现在既联系不上厂家,也没办法从4S店找到配件,只能自费维修。”有哪吒车主表示。“动力电池主板出现问题,上不了电。去汽修厂询价,仅拆开电池查看问题不修也要收1000元。”
车企破产倒闭,最先崩塌的是质保承诺。购车时销售人员吹上天的“终身质保”、“电池终身质保”、“免费充电”等承诺,随着车企破产成为一纸空文。部分车主额外购买的“延保服务”也随着车企破产化为乌有,花了数千元买安心,结果钱打了水漂。
维修更是难题。车企破产后,服务网络停摆,配件已经断供,社会汽修店要么无法为新能源车提供维修服务,要么报出天价维修费。
只不过全国40多万哪吒车主们的遭遇,在威马车主们看来早已是他们两年前经历过的事情,稀松平常。
求生:车主的自救与互助
两年前,威马汽车正式宣布破产重整。全国10多万威马车主立马成了“孤儿”。而他们在这两年里已经习惯了自救与互助。
在威马汽车的官方论坛里,威马车主们自发的组织寻找包括制动盘等核心部件在内的各种零件替代件,甚至组团寻找破解车机系统的方法,以防将来再次出现系统停止服务的情况。
一些车主甚至被迫“自学成才”。他们在电商平台花40多元买轮胎轴承,再花150元找修理厂代工,比直接修省200多元;在车友群里交流维修教程,自己动手解决小故障。
不光是威马,在社交平台上,天际、哪吒车主自发组建互助群,分享闲鱼淘来的拆车件信息,甚至众筹破解车机系统。
为了降低损失,部分烂尾车车主下班后还会开车跑网约车。一位爱驰U5车主坦言:“20多万买一板砖,好在是个纯电,多跑跑网约车把亏的钱赚回来。”
追捧:“烂尾车”成了“性价比之选”?
有人为烂尾车头痛,却也有人在追逐烂尾车。
与“烂尾车”车主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人正在像追捧临期食品一样,追逐那些还没卖出去的烂尾车。
特别是那些原本大几十万的高端货,一下子反而成了紧俏品。曾经二十多万起步的极越07,现在只要13万就能喜提全新车;二手极越直接甩到八九万;曾经五十多万的高合豪华电动车,如今九万多就能开走。
买烂尾车的理由其实很实际——极高的性价比。就拿极越07来说,原价25万多的车,现在13万就能买到,配置水平在当下仍是硬件金矿级别的存在。只要你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对智能化没有特别高的要求,这些车的大电池、大空间、纯电体验以及虽然不能升级但仍比油车好用的智驾系统,依然非常值得入手。
新能源时代,很多人会认为,车已经不再是耐用品,只要开得舒服就行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又不是买来传家用的,能稳稳开3到5年,不吃亏。”
生意:烂尾车市场的形成
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人想在这个市场里薅一波羊毛。
每逢有车企破产倒闭,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收购、出售停产烂尾车的网帖就并不鲜见。一部分是破产车企托孤给合作方,由合作方帮忙清库存;另一部分则经销商或者二手车商在四处低价处理;也有少量个人车主在看到企业爆雷后,决定抛售。
像极越汽车虽然已经停产,但因有吉利汽车做兜底,加上价格腰斩,所以库存车反而比过去卖得更好了。极越破产后,有商家曾经一个月卖出了30台极越的库存车,他算了一笔账,每车按原价六折出售,算下来仍有两千多元的利润。
再例如高合汽车,2024年官宣破产预重整后,就有无数价格腰斩的库存车和低价准新车涌入二手车市场。16万元可以买到原价60万元的高合HiPhi X,怎么算都是划算的,引得很多人考虑入手。
售后维修也是如此。在社交平台上,一些路边汽修店打起了“威马专修”、“哪吒维修”等账号,招揽生意。二手闲置平台上,有烂尾车车主开始卖起了拆车件,主打一个“要啥有啥”。还有不具名的商家,批量出售烂尾车的原厂配件,而且还是“一件一价”。
部分正规的传统修理厂开始转型“油电兼修”,逐步引入诊断设备。途虎养车、天猫养车等平台已开始布局新能源专修业务,试图通过标准化服务降低技术门槛。但这些尝试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覆盖数众多车主的需求。
写在最后:
烂尾车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转型中的剧烈阵痛和深层问题。
一面是新能源车企在激烈竞争面前,变得更加脆弱。稍有不慎,对用户的种种承诺都会成为空谈。新能源车高度依赖软件和封闭的配件体系,也同样更为脆弱。不像燃油车发展数十年,有成熟的第三方维修市场和配件体系,即使车企退市,车主仍能获得维修服务。
另一面是新能源车的快速迭代,让消费者的意识开始变化,不追求品牌,不追求十年二十年的超长使用期。人们开始将汽车当做会快速迭代的科技数码产品,开始接受3-5年换车的节奏。
一边是挣扎着让车子多跑几年的老车主,一边是兴奋地分享“捡漏”体验的新买家,也让烂尾车现象变得像一个围城般越发魔幻。(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