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再度引发社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统筹,坚持因地制宜,推动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各展实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态势,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
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信息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延续、深化和创新。“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以更具变革性的力量,推动生产要素重组、价值创造方式升级、组织形态演化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变革。
“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当前,人工智能正日益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赋能千行百业、造福千家万户。一方面,人工智能将改善文娱、电商、家政、出行、养老等生活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促进产品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构建起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持续释放新消费潜力。
然而,实施“人工智能﹢”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在快速迭代演进中,各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特点也不尽相同,需要充分遵循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业务复杂度以及行业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有学者指出,一个时期以来,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工作持续推进,避免新兴行业盲目投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早些年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兴起,经历了野蛮生长期,资金、人才快速涌入,却因缺乏统筹规划,引发低水平重复建设,供需失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延缓了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的进程。
实践一再证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需要足够多的资源投入,但产能扩张速度一旦超过需求释放速度,反而会抑制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推进“人工智能﹢”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合理布局,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注重在技术突破、特色发展、应用落地等环节发力,筑牢根基。
坚持创新,夯实核心技术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算法、数据、算力是人工智能三大要素,其中,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算力的大小影响着人工智能迭代与创新的速度。因此,各地应推动相关企业着力攻克技术难点,突破芯片限制,优化算法、提升算力,释放数据价值。同时,加强底层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人工智能硬件国产化水平,为后续的创新打好基础。
因地制宜,挖掘发展特色,也很关键。各地应根据人工智能产业特点及新兴产业方向,结合当地产业发展、人才优势等做好相应布局,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例如,北京发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的优势,注重核心软硬件的研发,推动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区块链高性能技术等实现突破。如果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特点和现实条件盲目上马人工智能项目,简单照搬其他地方发展模式,极易导致泡沫化,引发资源浪费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人工智能的价值,这是最终追求,也是检验“人工智能﹢”行动成效的标准。人工智能能够多大程度参与到人类世界中,在推动科技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力跃升方面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还要看它在现实应用场景中的表现。因此,要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聚焦破解痛点难点堵点,有针对性地挖掘人工智能赋能的深层次需求、高价值场景,充分释放增量效能。要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加强算力、数据等要素开源开放、共建共享以及人才、资本等资源有序流动,实现集约利用、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