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9月23日晚,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声明,表示全面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对这份只有43个字的声明,公众认为“毫无诚意”。
此前,上海就“部分学校午餐中虾仁炒蛋存在问题”一事发布情况通报,称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
明明知道是虾仁中有虫,却对外统一称:下架原因系虾肠外溢,有泥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绿捷公司更是公然表示只是个别批次有细沙,“不存在别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家食材配送企业,发现明显异常,不是坦诚面对,而是统一口径、选择瞒报,折射的是其社会责任的缺失。
瞒报,是对食品安全底线的公然挑衅。在食品安全领域,尤其是校园餐食这一敏感地带,任何侥幸都是风险,任何欺瞒都是犯罪。据2024年的公开报道,绿捷公司业务覆盖上海全市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日供餐超过50万份,并头顶“上海市名牌企业”“中国团餐百强企业”等诸多光环。换言之,这条学校餐食供应链牵动着数以万计学生的健康,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后果不堪设想。手握校园配餐权,绿捷为何对食品安全毫无敬畏?明知问题所在,仍试图敷衍、误导公众,将短期利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事后发布寥寥数十字的简短声明,更让公众感到一种敷衍。
往深层次看,“瞒报思维”暴露某些企业“抓不到就是赚到”的侥幸心理。瞒报行为是对公共安全的“二次伤害”。日供50万份餐食的巨大体量,对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涉事虾仁真的存在严重隐患,企业为逃避责任拖延处置,则可能导致风险扩散;即便最终检测达标,瞒报本身也已消耗了社会应对风险的黄金时间。食品安全领域的“塔西佗陷阱”警示我们:一次欺瞒,足以让后续所有解释失去公信。企业的瞒报动机与错误行为,本身就是对社会信任的背叛。
当今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监督员,任何企图隐匿真相的行为,都如同纸里包火,终将自食其果。如今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已今非昔比,“扯谎式危机公关”早已失效,真诚与透明才是唯一正解。这家企业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再次印证了一个铁律: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任何企图瞒天过海的行径,终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孩子吃饭的事,从来都是天大的事,没有迂回空间,更不存在妥协选项。目前,上海三部门联动响应、抽样彻查、派驻工作组、国企临时接管,立案侦查不仅是对个案的处理,更是对正义的守护。但绿捷事件仍是一记警钟:食品安全,尤其是校园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变通与马虎。企业逐利是天性,但安全是底线。谁试图在“瞒与骗”的歧路上投机取巧,谁就会失去市场、失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