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鲁木齐9月23日消息(记者丁安) 1066页,这是一台德国进口数控机床使用说明书的厚度;3.12毫米,是352226型轴承密封罩压装精度……在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乌鲁木齐西车辆段设备车间,维修电工贾永庆始终与这些精密的数字和复杂的设备为伴。25年来,他凭借着对工作的执着热爱和精湛技艺,成为大家口中的“天山工匠”,在丝路亚欧枢纽的铁路运输保障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2020年,贾永庆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天山工匠”的成长之路:从懵懂学徒到技术“大拿”
刚进入设备车间时,贾永庆和许多新人一样,面对林林总总的设备和复杂的电路图纸,满心都是迷茫与好奇。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迅速调整状态,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
“2002年,在一次业务考试中,有一台很简单的设备出现故障,我却怎么都没发现如何解决,这让我很羞愧,我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习,一定要干好!”回想起曾经,贾永庆脸上露出了坚定和自信:“从那以后我就天天学习,每个周末都去新华书店。”
学习中的贾永庆 (央广网发 高有鹏 摄)
贾永庆深知学习的路程会很漫长,但他从未退缩。他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电气理论知识,从基础的电路原理到高深的数控编程,一本本专业书籍被他翻得卷了边,笔记记满了好几个本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从不轻易放过,直到把问题彻底弄明白为止。
“我记得,当时是一台进口机床出现了故障,机床有3000多个程序参数,如果邀请厂家来维修,不仅耗时长,而且需要支付一大笔费用。”贾永庆说。
每一次设备维修任务,他都当作是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我那几天给全国各地的机床厂家打了几十通电话,都没有解决。我还是不想放弃,我就联系厂家的工程师,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请教,一个一个地发视频,后来终于顺利解决了,而且比邀请厂家用时更短。”贾永庆满脸自豪。
通过刻苦学习和点滴的经验积累,贾永庆把每次故障处理当作是一次熟悉和学习的过程,从简单的电路故障排查到复杂的大型设备维修,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弯路也不见得是不好的事情。”贾永庆这样说道。
贾永庆在工作一线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永庆对车间各类设备的构造原理和运行特性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他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服役多年的老旧设备,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它们的性能表现和工作效率。
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技术的追求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让贾永庆从一个懵懂学徒逐渐成长为设备车间的技术“大拿”,成了大家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天山工匠”。
25年的毫厘之争:精度至上,守护铁路安全命脉
352226型轴承是铁路货车的核心部件,其密封罩压装精度要求达到3.12毫米。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却关乎着铁路货车的运行安全和整个铁路运输的稳定。
2021年,轮轴车间的轴承密封罩压装效率低下,跟不上轴承装配进度,严重影响了检修效率。贾永庆临危受命,带着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攻关。
贾永庆带领团队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他们连续监测了300多次压装过程,每一次监测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记录下的800多组数据,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多个笔记本。为了找出问题所在,贾永庆和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在车间里,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模拟各种可能的故障情况。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他们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新型压装设备在压装过程中,由于压力控制不够精准,导致密封罩的压装力度时大时小,从而影响了压装精度。
找到了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贾永庆带领团队对设备的压力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设计制作了针对铁路货车轴承密封罩压装模具及系统,实现了对压装压力的精准控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和优化,压装设备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节约成本近百万元。贾永庆发明的《一种滚动轴承密封罩压装模具以及压装系统》获得2019年度段科技创新三等奖,并于2021年8月27日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贾永庆及团队已获得专利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如今,贾永庆及团队已获得专利5个,涵盖了从设备改进到工艺优化的多个方面,每一项都是团队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贾永庆深知,精度是铁路安全的生命线,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在这条毫厘之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守护好每一列奔驰在丝路上的列车安全。
新时代的匠心接力:创新工作室,传承工匠精神火种
2020年,“贾永庆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个不到60平方米的工作室,虽然面积不大,但承载着传承工匠精神、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如今已成为车辆段的技术孵化中心。
在工作室里,贾永庆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演示等方式,让年轻员工们快速掌握设备维修和创新的技巧。他还鼓励年轻员工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贾永庆为徒弟讲述工作要点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师傅对我们毫无保留,每次故障排除与维修,他都非常耐心地指导我们,让我们收获非常多。”徒弟王新磊说。
贾永庆还根据工作经验,编写了《匠心手册——机械设备疑难杂症100例》,成为职工培训学习不可多得的培训教材。这些年来,贾永庆编写的各种设备维修教案近400份。
在贾永庆的带动下,工作室里相继成立了检修工作室、运用工作室、设备动态工作室和信息技术工作室,形成了一股浓厚的创新氛围。年轻员工们还结合“五小创新”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和建议。
贾永庆及团队荣获各类荣誉 (央广网记者丁安 制图)
“贾永庆劳模创新工作室”就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年轻员工们心中的创新热情,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在贾永庆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为车辆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夜幕降临,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依然车流不息。一列列中欧班列从这里驶向亚欧大陆深处,承载着贸易往来的希望。而贾永庆和徒弟们依然守护着这些钢铁巨龙的安全运行。
25年如一日,这位“天山工匠”用精度守护安全,用匠心传承使命,在丝绸之路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产业工人答卷,成了丝路亚欧枢纽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