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23日,陈赓率部打过黄河后,兵锋直指豫西,敌军惊恐万状。在南京的柳亚子先生得讯,赋诗:“十载征诛铁柄裆, 陈郎才气不寻常。 中原万里纵横意, 会见红旗下洛阳。”
洛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陈赓渡过黄河后,总想早日把红旗插上洛阳城头,“拿下洛阳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鉴于敌情,他又兵力不够,迟迟没有下手。
到1948年初,全国战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蒋介石由全面进攻 改为重点进攻。敌在中原的部队约为54万人,陈赓率部牵制平汉铁路线之敌,一直寻找着打洛阳的战机。
2月19日,华野的陈士榘、唐亮率部鉴于“部队尚未集结,仅(我们)三、 八两纵亦不宜单独与敌决战,为避免敌人夹击与争取主动”,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第一步撤离平汉线,移至襄城(县)颖桥(镇)北舞渡之间地区,靠近陈、 谢部队集待机歼敌一路”。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和陈赓部联手作战。
陈赓巴不得陈士榘和唐亮来豫西作战,亲自跑过去,与陈、唐面商。然后,于21日该毛主席写报告,提出了打洛阳的作战行动的规划,建议:
“第一步,仍以向郑(州)、潼(关)线行动为好,破击郑、潼段(陇海)铁路,袭占密(县)、 荥(阳)、巩(县)、汜(水)、孟(津)、郾(师)各县城,威胁郑州,使敌调裴(昌会)兵团增援,于运动中歼灭该敌,相机攻占洛阳.....于第一步任务达成后,经短期休整,于4月上旬或中旬,再行南下襄(阳)樊(城)、南阳一带活动.....”
即陈赓的第一步作战计划,就是与陈唐联手拿下洛阳。
但是,毛主席却没有同意陈赓的想法。
为什么?
因为,毛主席考虑陈谢、陈唐的部队只有11个旅,歼灭敌豫西的裴昌会兵团7个旅,兵力不够,且不能抽调别处部队助战。
所以,中央军委对于陈赓打洛阳的建议迟迟未作答复。
毛主席为什么不干脆回绝陈赓呢?
因为这时战局仍然在发展中。
3月3日,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宜川全歼胡宗南整29军军部、整90师、第27师师部及其所辖的第31旅、第47旅、第53旅、第61旅及第76师之第24旅等5个整旅,近3万余人,并乘胜挺进到了泾河、渭河流域,对陇海铁路上的西安、 宝鸡段造成严重威胁。这就是威震西北的宜川大捷。
宜川敌重兵被歼,胡宗南缺兵,担心彭德怀攻击西安,不得不急调豫西的裴昌会兵团西援。这样,原来据守潼、洛段的裴昌会兵团,因为关中告急,匆忙增援西安了,于是在河南境内,从郑州至陕西省潼关800里的陇海铁路线上,只剩下洛阳城内的敌一个正规师,其余各地皆为保安团队和地方土顽武装。拿下洛阳的时机到了。
裴昌会一开拔,毛主席电令陈赓与陈士榘联手打洛阳的电报就到了。
3月4日下午,陈赓带着旅长周希汉及司令部人员一行去郏县,5日凌晨到达大石桥村,和华野陈士榘、唐亮、孙继先等见面, 向他们详细地介绍洛阳的敌情及郑州等地敌情和裴昌会兵团的调动等情况,共同商讨作战方案。
陈赓兴奋地说:“彭老总帮了我们大忙。威震西北的宜川大捷,对敌人打击沉重,中原战场敌4个兵团异常惊慌;裴昌会兵团,因为关中告急,匆忙增援西安,已经无力东顾;郑州南下的孙元良兵团,察觉我主力在洛阳以南集结,马上缩回郑州;胡琏兵团在漯河, 距离洛阳尚有7天行程;驻在鲁西南地区的邱清泉兵团,更是鞭长莫及。因而敌人的战略要点洛阳,已经完全陷于孤立,守敌仅有2万余人,我军直取洛阳时机已到。毛主席已经来命令了,我们要快打!”
陈士榘、唐亮完全同意陈赓的意见,于是,他们决定趁敌人调整部署尚未完成之时,集中主力以速战速决手段,夺取洛阳,全歼守敌,然后伺机歼击可能来援的敌军。 在战役手段上,决定采取四面围攻,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主要突击方面。
兵贵神速。3月11日,陈赓和陈唐兵团一起对洛阳城发起了四面攻击,经过四天作战,于15日解放洛阳城,但是,由于敌援军感到,17日,解放军撤出洛阳。4月3团,敌主力撤走,4月5日,陈赓组织兵力再次攻占洛阳。柳亚子“会见红旗下洛阳”的愿望从此变成了现实。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发来贺电。陈赓拿着贺电说:“主席指挥打仗,明察秋毫,又善于抓住时机,这全国一盘棋打得好,感谢彭老总那个宜川大捷打得漂亮,攻克洛阳,首功应该归于毛主席和彭老总!”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彭老总宜川大捷的前后经过和对于全国战局的重大影响。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
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购书请到正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