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2.39万辆,位居全国榜首;
除了安徽的惊艳表现,同处中部地区的湖南、河南、江西也表现亮眼:
1-8月,湖南新能源汽车产量64.46万辆,同比增长21倍;
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42.13万辆,大涨443.6%;
江西新能源汽车产量30.69万辆,大涨276.6%。
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
最主要的原因是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从2025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由此前的“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
安徽、湖南、河南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均以比亚迪为龙头:
安徽:比亚迪于2021年7月落户合肥长丰,10个月建成投产;2023年,合肥比亚迪生产整车近50万辆,占合肥市总产量的65%;2024年,合肥比亚迪生产整车达95万辆,占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68.9%,占安徽省新能源整车产量的59%,长丰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县(参见《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县诞生!千亿突围,剑指世界级》)。
湖南: 2023年,长沙新能源汽车产量72.69万辆,98%来自比亚迪长沙工厂;2024年,长沙比亚迪产量突破80万辆,占湖南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70%以上。
河南: 2021年9月,河南省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郑州基地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7个月,2023年4月投产,2023年产量就高达20.2万辆,占郑州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63.9%;2024年,郑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4.5万辆,占郑州市汽车产量的80%以上。
如果按照企业法人所在地,那么一些地方的产量就会被算进深圳(比亚迪总部所在地);如果按照生产地,那么在哪个省生产就算到哪个省。
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安徽、湖南、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73.41万辆、13.8万辆、12.3万辆;但根据三省统计数据,2024年安徽、湖南、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68.4万辆、95万辆、68.1万辆,分别相差95万辆、81.2万辆、55.8万辆,刚好与三省的比亚迪产量(95万辆、80万辆、54.5万辆)基本吻合。
再看下江西省,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6.47万辆,比亚迪也是助力。根据公开信息,比亚迪于2021年接手大乘汽车抚州生产基地,2022年4月正式投产,规划年产能20万辆,当前月产量约10000辆。
为啥江西省没有出现那么大的差距呢?
这是因为比亚迪抚州基地源自收购,不论是按照法人所在地还是按照生产地,汽车产量均算进江西,这与陕西省的情况一样:
比亚迪于2003年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公司,进军汽车制造领域,2024年比亚迪西安基地产量达到107.7万辆,占其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
同期,不论是国家统计局还是陕西省发布的数据,新能源汽车产量均为119.8万辆,可见比亚迪西安基地的产量应该是全部算入的。
统计口径的变化只是外部因素,中部省份的奋力赶超也是集体崛起的关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安徽省依靠的是“自主培育+外部招引”的双轮驱动。
目前,安徽省拥有比亚迪、奇瑞、江淮、蔚来、大众安徽、合肥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
其中,奇瑞、江淮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企业,大众安徽源自大众与江淮的合资公司,合肥长安的前身是成立于1965年的安徽淮海机械厂,汉马科技的前身是安徽星马汽车,蔚来则是合肥“产业+资本”模式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可见,除了比亚迪、蔚来来自外部招引外,其他5家整车企业都是本地企业或由本地企业演变而来。巧的是,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蔚来创始人李斌均为安徽人,这也折射出安徽“乡情招商”的丰硕成果。
安徽省也是为数不多集齐了外资巨头(以特斯拉、大众为代表)、自主品牌龙头(以比亚迪、吉利等为代表)、造车新势力(以蔚小理等为代表)、华为生态(以问界、智界等“五界”为代表)等四股新能源汽车力量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安徽还创造出“整县造车”模式(参见“新能源汽车之都”保卫战:安徽押注整县造车,胜算多大)。
《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了整车带动型、群主引领型、培育发展型三种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到2027年,争取1个集群(无为市)突破500亿、1个集群(肥西县)达400亿,1个集群(宁国市)达300亿,长丰县、肥东县等8个集群达200亿,巢湖市、濉溪县等8个集群百亿级。
湖南省依靠的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比翼齐飞”。
中南大学的矿冶、材料专业国际一流,被誉为“锂电界的黄埔军校”,湖南大学的材料学科也表现卓越,两所高校培养出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科力远创始人钟发平、格林美创始人许开华、龙蟠科技创始人石俊峰等一大批企业家,这四家企业均在湖南建厂生产,这也折射出湖南“校友招商”的丰硕成果。
依托丰富的高校院所资源(除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还有长沙矿冶院、长沙有色院、湖南稀土院等),湖南构建起从上游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到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内领先的完整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2023年营收约1100亿元,居中部六省第一。
江西省依靠的是“资源优势+全域布局”的组团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电池离不开锂资源,电机离不开稀土资源,电力电子系统离不开铜资源。
江西刚好是锂、稀土、铜等矿产资源大省,宜春被誉为“亚洲锂都”,锂资源储量占全国1/5以上;赣州被誉为“稀土王国”,稀土产业规上营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德兴被誉为“中国铜都”,铜金属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碳酸锂产量占全国近六成,氢氧化锂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江西积极向下游拓展延伸,形成以宜春(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为龙头),新余(赣锋锂业、江西雅保),赣州(孚能科技、悦安新材)三大锂电产业集群为主,南昌(欣旺达、华创新材),上饶(蜂巢能源、安驰新能源),萍乡(中材锂膜),抚州(弗迪电池、比克电池),九江(天赐材料、德福科技)等特色锂电产业集聚区“全面开花”的产业格局。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江西省形成了南昌(江铃集团、江西五十铃)、抚州(比亚迪)、上饶(吉利远程)等整车生产基地,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部巨头;既有乘用车,又有商用车。
河南省依靠的是“核心城市+都市圈”的协同协作。
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激烈角逐中,河南是先天禀赋最不占优的省份之一,既没有安徽雄厚的“家底”和融入长三角的便利,也没有湖南创新资源、江西矿产资源富集的优势,却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新路:强核(郑州)、固圈(郑州都市圈),自力更生。
作为省会,郑州大力构筑和巩固新能源汽车的“老大哥”地位,2017年引进上汽、2021年引入比亚迪,2023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十一城,2024年跻身全国前十。
郑州在抓好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依托郑州都市圈,打造“产业同链”:
洛阳立足电池环节,在错失中创新航后,洛阳2022年迎来了宁德时代,于2024年7月正式投产。2024年,洛阳锂离子电池产量达867.4万只,比2023年增长4301.3%;2025年上半年,洛阳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865.7倍。
焦作市立足电池上游,提出了“河南电池、焦作材料,郑洛制造、焦作配套”的发展思路,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全球第一,和兴化学的锂离子电池专用导电炭黑产销量全球第一,伴侣纳米锰酸锂产销量国内第二,龙佰的磷酸铁产能跻身全国前五......2024年,焦作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规模达567亿元。
近日,《郑州都市圈深度协同发展攻坚工作方案》提出:重点推动郑汴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比亚迪郑州基地、上汽河南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进度,引导新能源乘用车在郑州航空港区、郑州经开区、开封市集中布局,强化洛阳市、许昌市等地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全国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
燃油车时代,湖北是中部地区的实力“担当”;新能源汽车时代,安徽、湖南、河南、江西四省在奋力赶超中不断实现新跨越。
-------
参考资料
[1] 环球零碳.“新能源汽车之都”保卫战:安徽押注整县造车,胜算多大. 2024-08-23.
[2] 环球零碳. 新能源车争霸赛下半场:从产量到生态,谁将问鼎第一城.2024-11-27.
[3]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湖南新能源产业“突出重围”.2025-09-18.
[4] 环球零碳. 错过中创新航,河南锂电卷土重来,这次能把握机会吗. 2024-11-11.
[5] 环球零碳. 暴增865倍!洛阳锂电扳回一局,重返“第一城”. 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