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江苏在农科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以农机装备为支撑,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番茄采摘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良种培育为基础,苏玉糯玉米、南粳大米等优质品种层出不穷;以人才培养为保障,培育“新农人”头雁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用新技术、新手段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丰收的斑斓画卷不断铺展。
装备上新
“机器换人”效率高
秋风轻抚,稻穗如金。当前正值秋收秋种关键时期,各类农机装备奔向“希望的田野”。作为农机制造和使用大省,近年来,江苏加速发展大功率、高性能、智能化、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其中,多款无人化农作物采摘设备实现了“机器换人”。
国内首台全天候多臂协同“采-收-运”一体式果园采摘机器人
近日,国内首台全天候多臂协同“采—收—运”一体式果园采摘机器人在句容市后白镇长里岗梨子多臂采摘机器人现场观摩会上正式亮相,现场采摘梨子的速度比人工还快,采收效率大幅提升。
“这款机器人由研究所联合苏州极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东南大学共同研制,集成多项核心技术。”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余山山副研究员介绍,机器人搭载3D深度相机并运用AI智能算法,实现全天候水果精准识别与定位,识别准确率超90%;采用柔性电动爪与多臂协同作业模式,既能保障梨子无损采摘,又能提升效率,单臂单果采摘速度不足8秒,整机作业效率可达150公斤/小时;配备电动底盘与激光雷达导航系统,即便在卫星信号缺失的果园环境中,也能自主完成导航作业。
观摩会上,该机器人的表现获得与会领导专家及农户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这款智能装备可完全替代人工采摘,为丰收加把力。能有效破解我国水果产业面临的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痛点,为果园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双臂采摘机器人
机械手以旋转的方式轻松“摘”下番茄,而且不会把藤蔓拉断……现今的农业收获已经可以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番茄采摘机器人正在“上岗”。
“这是双臂采摘机器人,这几天我们正在组织臂+模组机器人第三方测试,目标是采摘速度达到4秒内一个。”在智能番茄种植温室里,江苏省农科院农业信息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首席任妮指着这台机器人说道:“团队的AI工程师用AI算法给机器人装上‘智能眼睛’和‘数字大脑’,它能感知农作物是否‘渴了’‘热了’‘冷了’‘熟了’。”任妮表示,经过智能化的算法,采摘机器人能智能判断番茄成熟度并预测产量。
良种上新
粮食营养又健康
丰收节前夕,江苏农科部门举行公众开放日主题活动,邀市民共享丰收喜悦。
能当零食啃的糯玉米、营养又健康的南粳大米……9月20日,在江苏省农科院“2025科技创造健康生活”主题丰收节公众开放活动上,不光瓜果飘香,更有一波农业创新品种亮相。
“来来来,尝尝我们的苏玉糯玉米!”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所长王顺祥热情推介。苏玉糯系列是全国鲜食糯玉米产业标杆,2002年“苏玉糯1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我国首个国审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5号”连续5年被列为江苏省主导品种。
“更受市场欢迎的是软糯微甜的鲜食糯玉米。为此,我们通过对穗型、口感、抗病性的改良,培育出中型果穗、糯软微甜的品种,相较于之前的品种有了全新的突破。”王顺祥说。此外,团队还带来了毛豆、蚕豆等豆类作物。其中,蚕豆作为南通地区“四青作物”和百姓餐桌的“常青树”,已成为富民产业。药食同源的野菜阳荷在如东、如皋广泛种植,具有消炎和健康保健作用的特性。
在距离南京不远处的镇江句容茅山镇蔡门村种植基地,鲜食玉米“小红玉”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小红玉’采收持续到11月中旬,今年上市比往年要提前10天。”茅山镇蔡门村党总支书记袁佳介绍,依靠江苏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当地积极引种多个鲜食玉米新品种,分春、秋两季种植,品种包括“小红玉”“牛奶玉米”等。并始终坚持生态种植理念,通过科学灌溉、合理追肥和绿色除虫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小小玉米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产业。
提到南粳系列,许多市民并不陌生。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杨杰介绍,该系列因其“产量高、口感好、抗病强”广受欢迎,年推广面积已占江苏省粳稻总面积1200万亩,达三分之一。除了经典的南粳46、南粳9108,新一代南粳5718、南粳9308也表现亮眼。其中南粳5718通过农业农村部超级稻认定,入选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我们不仅追求好吃,也在推进营养健康型大米研发,比如低升糖指数(GI)大米。”杨杰表示,小麦方面,团队培育出适应不同碱度土壤的新品种,包括适合加工为面包、面条的专用型小麦,以及甘肃地区的“七彩甘肃”,即多彩小麦(红心、紫心),可用于粉条和方便食品加工。
人才上新
“新农人”带来“新农技”
丰收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今年初,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出台《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发挥“新农人”联农带农作用,力争到2027年底培育“新农人”头雁1000人,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10000人,搭建起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人才矩阵。
9月22日,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倪家湾水之田农业科技园又迎来了丰收,五颜六色的小番茄挂在枝头。90后新农人、苏州市相城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姜蓉蓉穿行在一排排立体栽培架之间,测量小番茄的甜度准备上市销售。
10年前,姜蓉蓉从园艺技术专业毕业,在“都市白领”与“新农人”的抉择中,她选择成为“新农人”,全身心投入倪家湾水之田建设中。10年间,姜蓉蓉潜心钻研果树培育技术,不断提高果品的品质,引进40余个新品种,斩获“紫金杯”草莓金奖、“优质小番茄品鉴评优活动”特金奖、“苏州好西瓜”金奖等多项荣誉。
如今,越来越多乡邻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姜蓉蓉把温室变成“田间课堂”,每年开展百余场农业科普活动和农技培训,接待农民超6000人次。对周边农户,她毫无保留,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把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的理念输送到田间地头。
“从学农业、干农业到爱农业,我在农业上投入了青春所有的激情,也深切感受着土地的深厚与魅力。”为帮助更多农业专业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到实践的过渡,鼓励更多青年加入农业建设中,她还主动联系母校,提供基地实习岗位,带领学弟学妹们迈出农业建设的第一步。截至目前,基地共培养实习生13名,向农业一线注入了满满青春活力。
“新农人”不仅让“会种田”蜕变为“慧种田”,还引入电商运营等“新农技”,为农村添活力、助农民增收益。
“家人们!峰山烟薯,烤着吃流糖汁,蒸着吃软糯香甜……”泗洪县“90后”新农人主播王琼艳每天都在直播间推介当地农产品。去年一年,她就在直播间卖出5万多公斤的当地特色品种峰山烟薯,还曾帮农户在一天内售罄千斤滞销萝卜。
几年前,王琼艳还在县城做销售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视频App上刷到了博主助农卖货的视频,视频中农产品被抢购的场景深深吸引了她。于是,从未接触过电商的王琼艳开始自学直播技巧。最初面对镜头时,她紧张得连产品名称都说不利索。如今,在直播间推介家乡农产品时,她能如数家珍。在她的镜头里,西红柿和手工粉条等农产品乘着互联网的翅膀飞向全国餐桌。
如今,越来越多像姜蓉蓉、王琼艳这样的青年人回乡当起“新农人”,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