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图景,加速落地为现实世界的核心生产力工具。2025年9月,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宣布拿到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机构给出的估值达到3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775亿元)。
全球估值排第一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要知道,在一年前Figure这家公司的估值仅为26亿美元。只用一年时间,翻了15倍,其背后还获得微软、英伟达和英特尔等多家科技大厂的支持。它最新的估值远超行业先驱波士顿动力,也大幅领先于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一举成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资料显示:Figure公司诞生于硅谷,致力于研发自主通用人形机器人,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概念到原型,再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跳跃。推出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能完成搬箱子等简单的体力任务,还能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公司推出的第二代机器人Figure 02,能像人类一样以自然步态行走,行走速度较前代产品提升近7倍,已经可以完成多种特定的任务。
如果说技术突破是Figure崛起的基础,那么商业化应用的快速推进则是其估值飙升的关键驱动力。公司与德国汽车巨头宝马集团(BMW)达成战略合作,将加速机器人在仓储制造作业和物流场景的扩展。据悉,Figure与多家大企业展开了合作洽谈,涵盖物流、仓储和零售等多个领域。亚马逊、沃尔玛和联邦快递等巨头均被列为潜在客户。
为了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Figure正在加速产能建设。计划第一代产线每年可量产12000台人形机器人,未来四年将扩展至年产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的规模。
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
在谈及行业竞争时,Figure创始人坦言,已经感受到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压力。近年来,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入巨大。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众擎机器人以及云深处科技等中国的独角兽公司相继推出各自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在运动控制和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市场分析师指出,尽管前景看好,但人形机器人走向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在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高度的环境适应性和任务灵活性。目前的机器人仍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且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成本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当前数十万元一台,使其难以进入消费级市场。尽管一些公司承诺随着量产规模扩大,价格将显著下降,但何时能达到市场接受的临界点仍是未知数。
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谁将最终引领未来?答案或许就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