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一处试飞场地内,陕西同尘和光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多旋翼无人机上的液氢动力系统。(受访单位供图)
2025年8月,宝鸡一处试飞场上空,一架青鹟10多旋翼无人机正平稳地执行着巡航指令。它的旋翼声均匀而持续,与寻常无人机不同的是——这次飞行已经持续了三个半小时。
地面上,技术人员认真注视着控制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液氢燃料剩余量显示为40%以上,意味着它还能继续飞行数小时。这次试飞由陕西同尘和光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与哈工大重庆研究院共同完成。
“那天试飞了三个半小时,飞行结束后储罐里的液氢还剩40%多。”陕西同尘和光低温科技有限公司飞行测试负责人刘祖琴难掩激动之情。按照这一数据推算,他们的液氢动力系统使多旋翼无人机航时将创下国内长航时新纪录:续航里程突破300公里,持续飞行能力达7-8小时。
一场试飞背后的续航革命
为什么多旋翼无人机的航时能实现从分钟到小时的跨越?是液氢动力系统的应用带来了根本性变革。
“液氢的能量密度是气氢的三倍以上。”技术团队成员指出这一关键数据。具体来说,同类无人机采用纯锂电仅能飞行约15分钟;气氢方案可将航时提升至锂电的三倍;而液氢又达到气氢的三倍以上,实现了续航能力的几何级增长。
但液氢的优势不止于续航。“液氢使用常压储罐,安全性得到极大保障。”刘祖琴强调,“这不像高压气氢储罐,我们不用担心飞行过程中发生罐体爆炸的危险。”这一特性解决了氢能应用中最关键的安全难题。
超低温储存技术是实现突破的另一关键。液氢温度低至零下253摄氏度,对储罐保温性能要求极高。研发团队采用钛合金真空双层储罐技术,将液氢蒸发率控制在20%以下,使无人机持续飞行7-8小时成为现实。这一突破得益于钛合金材料与双层真空设计的完美结合,攻克了材料、罐体设计和压力控制等多重技术难题。
目前,陕西省氢能源应用主要以气氢为主,液氢应用尚处起步阶段。液氢制取技术要求高、难度大,许多技术难点仍需突破。但通过先进的低温液氢储氢技术与高效燃料电池系统结合,液氢无人机已能够提升在极端环境下的长距离操作能力,为扩展应用场景奠定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谭宏博表示:“采用液氢后,燃料贮存密度显著增加,特别对大载重能力的无人机,这一优势会更加显著。”据介绍,随着液氢制备、储存、加注等技术的持续突破,液氢动力无人机的应用前景正在变得愈发广阔。
一家初创企业的突围之路
陕西同尘和光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7月,虽然年轻却实力雄厚。这家企业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数十年低温技术积累,而该学院的低温专业在全国排名前列。“我们在液氢储罐上的日蒸发率可以做到20%以下,储氢比达到25%左右。”刘祖琴介绍说。这一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产学研合作并非停留在纸面上。2025年1月,同尘和光联合西安交大能动学院、追梦空天科技、北京嘉清新能源等机构完成了国内首架吨级液氢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eVTOL)的试飞。这次试飞验证了37kw风冷堆搭载30L液氢储供系统的可行性,为储氢系统轻量化与安全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同尘和光在此项目中专门提供了飞行器用液氢储供系统和加注服务。
八个月之后,产学研合作版图进一步扩大。同尘和光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携手,完成青鹟10氢动力多旋翼无人机的液氢能源首飞。这次飞行实现连续3.5小时全任务航时,创下国内多旋翼无人机液氢动力飞行新纪录。
通过这两个标志性项目,这家年轻企业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产学研转化范本:高校提供基础研究与材料创新,科研院所攻克关键技术,企业负责工程化和应用落地。这种模式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项目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25%,为液氢动力技术的快速商业化铺平道路。
一片蓝天背后的广阔舞台
8月29日,一项关键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液氢产业前进的命运齿轮。刘祖琴兴奋地给记者展示——那一天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氢气(含液氢)道路运输技术规范》,液氢获得公路运输许可,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上路难”问题终于破解。
“之前液氢根本无法上路,每次测试都只能围着工厂转。”刘祖琴回忆道。政策的松绑,不仅是对技术成熟度的认可,更为整个产业扫清了最大障碍。“我们一次次的试验、验证,确实对政策推动起到了作用。”
政策破冰立即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同尘和光公司迅速规划下一个试飞项目:采用倾转旋翼无人机,搭载两个12升金属罐,进一步提升飞行性能。而在应用层面,更多可能性正在涌现。在应急救援领域,液氢无人机能够快速抵达灾区投送物资,大幅提高救援效率;在广袤的山区和海域,它们可以完成人力难以企及的巡检任务。
谭宏博描绘出更广阔的应用图景:“液氢无人机将在远航程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电力系统巡检、油气管道监测等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产业布局已然提速。去年11月,西北首个日产0.5吨小型撬装液氢项目在西安开工,这个具有试验平台意义的项目,正在为壮大氢能产业链提供支撑。
2024年10月,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培育壮大千亿级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产业年产值力争突破3500亿元,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而续航里程更优越、安全性更有保障的液氢无人机正加速推进这一千亿级产业的形成。
在陕西的试验场上,技术人员已开始为下一次飞行做准备——他们深知,每一次创纪录的飞行都只是一个开端,而真正的广阔天地,正在这片由政策与创新共同开拓的云端徐徐展开。
(记者 刘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