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勇到王海彬,两起恶性事件相隔五年,却惊人相似。
文 | 李思寻
9月22日上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的门诊大厅内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该院骨伤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海彬教授,在正常接诊过程中遭到一名患者的持刀袭击,身受重伤。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网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当日上午大约九点半,王海彬教授正在门诊为患者看诊。突然,一名男子闯入诊室,手持利器,对毫无防备的王医生展开攻击。王海彬头部、手臂和手掌多处受伤,现场一度血流不止。混乱中,有跟诊的学生和其他患者惊恐尖叫,部分人第一时间报警并呼救。
行凶者很快被医院保安与赶来的民警制服并带离现场,案件目前已进入警方侦办阶段。广州警方确认,袭击者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至于其作案动机,尚未有明确官方披露。
事件发生后,王海彬教授立即被送往手术室进行抢救。经过数小时的紧急手术,他的伤口得到处理,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仍需在重症监护室接受观察与进一步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官网显示,王海彬,男,1971年4月出生于山东,博士,博士后,博导,为该院骨科主任中医师。专注中医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30余年,现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全国重点学科骨科实验室主任、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方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审专家,多本中文核心及SCI杂志审稿专家。至今有2000台以上关节置换的手术经验。其所在的科室在华南地区年手术量位居前列,许多疑难病例慕名而来。
正因如此,王教授的受伤不仅牵动着同行与患者的心,更引发了医疗安全领域的集体担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楼骨科门诊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初期曾有传闻称“跟诊学生也遭砍伤”。随后,医院方面及警方证实:现场学生并未受伤。这一澄清让不少担忧的公众稍感宽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当日下午发布简短通告,确认事件发生及医生受伤情况,并表示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医院方面称,目前首要任务是全力救治伤者,维护医院正常秩序。
广州王医生遇袭的画面,让人不禁回想起五年前的陶勇医生事件。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的眼科医生陶勇教授在门诊遭患者持刀砍伤,头部和左手严重受创,一度生命垂危。尽管经抢救脱险,他的手部功能仍未完全恢复,长时间无法再上手术台。
眼科医生陶勇
陶勇事件在当时引发社会震动,凶手被判处死缓。然而,几年过去,当人们本以为类似恶性事件会被严密防范时,广州再度发生医生被袭击的悲剧。这种“既视感”让人不得不追问:为何医疗暴力事件仍在重演?
分析近些年发生的多起伤医案件,不难发现一些共性:
1. 患者或家属对疗效不满——部分疾病本身预后有限,医学难以满足患者的高期望。
2. 沟通不足与信任缺失——医疗过程中的专业解释往往难以让情绪激动的患者完全理解。
3. 社会心理与舆论影响——部分群体将个案失败放大为“医生无德”,使个别不满演变为极端行为。
医学从来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术。即便最权威的专家,也难以确保百分百疗效。然而,这些科学与常识往往被情绪掩盖,进而演变为悲剧。
面对疾病,他们是病人的希望。面对暴力,他们却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然而,即便经历创伤,许多医生依然选择坚守岗位。陶勇教授在康复后,依旧回到诊室继续看病。王海彬教授的同事们,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仍然准时出现在门诊与手术室。这种职业使命感,值得全社会敬重。
从陶勇到王海彬,两起恶性事件相隔五年,却惊人相似。它们提醒我们:医患关系的修复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课题。每一个走进医院的人,都应记住:医生是病患的救命者,而非站在病患的对立面。
资料来源:新民晚报、潇湘晨报、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