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人老了,就是家族中的长辈了,逢年过节,来拜访的晚辈很多。
老人若是退休了,时间也宽裕,可以随时和亲戚朋友走动一下。
凡事都有例外,一些老人就被亲戚朋友“孤立”,来串门的情况非常少。
认真观察一番,就会发现,这样的老人,多半体现了三个家庭真相,需要适当改变。
01
儿女没有什么出息,被亲戚朋友瞧不起。
如果你是退休人员,那么你会发现,自己临近退休的时候,人走凉茶的情况,就已经冒出来了。单位重要的事情,都不会喊你参与了。曾经和你联系的客户,也转给他了其他同事。
退休之后,你最好是默默无闻地收拾属于自己的东西,回家去,也不要搞什么送别宴。
就在你因为退休而受冷落的时候,有人就在退休之后,更加“门庭若市”。
反其道而行之的老人,说明了一个情况:家庭有接班人,儿女混得比父母更好。
西汉初年,刘邦称帝之后,父亲刘太公被请到宫里,过无忧无虑的日子。
可是刘太公不满意,因为宫里太无聊,环境也陌生。
于是,刘邦开垦了一些地给刘太公种,又让刘太公去斗鸡。权臣樊哙都特意跑过来,参与斗鸡。
可见,刘太公的晚年,人气比之前更高了。
有句古训说得好:“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
晚年的人情世故,很大一部分是儿女带来的。古时候如此,现在也如此。
有钱有势的儿女,一旦回到父母的家,那么周围的邻居,远房亲戚,都会赶过来捧场,大家觉得借助亲友的关系,看是否能够捞到一些好处。
很多亲戚朋友,平时就注重和老人的交往。通过各种套近乎,把关系变好了,然后就可以为家人谋利。或者是留下潜在的利益关系。
当然,在儿女很有出息的前提下,老人的社交,反而要注意,千万不要引发贪赃枉法的结果。
人,难以完全不趋炎附势,老人是否受欢迎,和家庭利益密不可分。
02
礼尚往来非常小气,还总在社交中“占便宜”。
《礼记·曲礼上》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与人交往,需要礼尚往来。这一来一往,多半是对等的。
比方说,老人生病的时候,有亲友来探望,给了一个红包,五六百的样子。过一阵子,老人身体好了,另外有亲友生病,老人或者老人的儿女,也去探望,给一个五六百的红包。
如果礼尚往来的时候,一方长期吃亏,一方长期获利,那就不对等了,关系就会被疏离。
一个亲戚群、朋友群里,最大方的那个人,一旦变得小气了,不愿意吃亏了,这个群体,就开始瓦解。
和我同小区的一个表舅,去任何喜宴,都是给几十块钱红包。
如果小区里的熟人,表舅就给二十红包。
这年头,如果谁家办喜宴,收到的红包都是几十块的,肯定是要亏本的。
虽然喜宴不是为了赚钱而设立,但是谁不期待能够赚一点呢?
还有,就是平时的群聚、饭局,也存在AA制的情况,有人参与了,但是却吃饱喝足,悄悄溜走,这就破坏了规矩,也让牵头的人,吃亏了。
平时走动,你空手去,她提着礼物来。这也体现不对等的关系。让提着东西的人,很是不悦。
尤其是一些爱占便宜的老人,一旦自己有什么困难,就在亲戚朋友面前叫苦,让人随礼,关照,而他人有困难,却置之不理。
农村有句土话:“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
老人对他人抠抠搜搜,那么亲友不来上门,是不奇怪的。凭什么要晚辈有人情味,长辈就人情薄凉。
03
习惯了独来独往,一直拒绝被人打扰。
在盛唐时期,诗人常建,想尽办法科考,做官,结交亲友。
可是他到了后半生,经历了多次官场沉浮,就开始更换生活方式,对社交越来越冷淡。
晚年的他,写了一首诗,感慨自己的生活:“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一个人钓鱼,一个人等待鱼上钩,这就是最惬意的活法。偶尔看到水面,有落花流过,心中的烦恼,也顺着就溜走了。
现江,他居住的“苏常熟虞山破山寺”已成著名景点。每当读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人们就变得安静了。
很多老人,就是不想被打扰,曾经在职场要应酬,也是硬着头皮去的。一旦退出职场,那就如脱离笼子的鸟,不管什么人群了。
总是闭门谢客,总是一个人独行,那么亲戚朋友也识趣,会主动放过老人,从而大家很少联系,没有什么大事,都不会见面了。
人老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广场舞、麻将,总有人喜欢琴棋书画,独居小楼,一个人看风景。
04
人老了,如果如果长期没有亲戚朋友来串门,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改变自己的社交习惯。
儿女没有出息,导致家庭冷清,应该鞭策儿女,努力去做有用的人。毕竟,家庭的接力棒,总是要到儿女的手里。
儿女很有出息,老人就应该别满世界去社交,避免给儿女添加麻烦,带来一些乱起不在的社交关系。
老人喜欢占便宜,这是一定要改正的,避免变成倚老卖老的人,给社会坏榜样。
至于老人习惯独处,那无伤大雅,尊重自己的内心就行。
做一个会社交,也爱自己的人,晚年更有福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