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年人对“老有所学”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在家门口的社区老年大学成了银发群体点亮晚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人气颇高。然而,记者走访发现,这类以公益为底色的老年教育阵地,普遍面临经费紧张、师资短缺、场地受限等现实困境。对此,各地社区老年大学正通过“向内挖掘能人”与“向外链接资源”的方式探索破局,以期让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让更多老年人的“艺术梦”“学习梦”得以延续。
探访丨西画班吸引银发族跨区追课
周五上午8时许,朝阳区南磨房地区南新园社区居委会二楼,不少老年人拎着画板和画材匆匆赶来。走廊一侧,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场地;另一侧,约90平方米的会议室被改造成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
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上,学员们认真作画。
走进西画班课堂,16名学员按不同的绘画基础分成了3组:零基础组对着正方体石膏勾勒线条,进阶组专注于静物写生,高阶组则尝试真人模特头像创作。“人物画像在教学中是高年级阶段,咱们从头像写生开始,画面得把头部、颈部及肩部上段的衔接关系完整呈现出来……”74岁的老师高云庆穿梭在3个小组之间,逐个进行指导。
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上,老师高云庆(左)为学员们授课。
每学期,课堂里都会有新学员加入。和专业院校不同,社区老年大学受限于场地、师资等条件,无法开设太多班级,只能让不同阶段的学员在同一课堂里学习。“很多地方教绘画,就让学员对着一幅画临摹。我教课坚持按学院的教学标准,系统性地讲授知识,这样才能让学员真正掌握绘画技巧。”高云庆说。
课堂上,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零基础的学员拿着画作向老同学请教取经;老师在学员身旁提笔示范,细致讲解明暗关系的处理;高阶组的学员们彼此品评画作,交流对光影的见解,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浓厚的学习氛围中。
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上,老年学员们交流绘画技巧。
这样的场景,每周二至周五都会在这间会议室上演:上午是国画、合唱、书法、西画课,下午则变身京剧、工笔、舞蹈课堂。银发学员们“轮班”上课,让不大的空间始终充满活力。
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的热度,从报名数据中可见一斑。9月4日新学期开学,报名人数就超过180人,甚至有家住四惠、红庙的居民跨越数公里赶来上课。65岁的薛树兰就是“跨区求学”的一员,她家住鼓楼北,每次都要坐一个小时地铁来上课。“家附近也有老年书画班,但总觉得老师教得不够系统,是学了多年的朋友推荐我来这儿的。”回忆起4年前刚入学时的场景,薛树兰记忆犹新:“那会儿我是零基础,因为跟不上进度,急得满头大汗。”是高老师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线条勾勒教起,课后还帮她耐心改画、答疑。如今,薛树兰的绘画水平早已今非昔比,她的两幅作品还在首都图书馆展出,“真没想到退休后还能圆了艺术梦”。
学员们愿意“跨区求学”,“物美价廉”是其核心吸引力。市面上单节百元以上的书法、国画、西画等课程,在社区老年大学一学期仅收60元,京剧、舞蹈、合唱等课程更是免费。自2004年开办以来,这所社区老年大学已默默耕耘21年,累计培养了4000余名学员。它不只是一个学习技能的场所,更成为周边老年人交流互动、追寻热爱的“精神家园”。
面临经费师资场地三重压力
热闹的课堂背后,社区老年大学也存在着难以言说的生存压力。“一学期60元的学费,勉强够支付学员的材料费,远不足以覆盖师资成本。”南新园社区党委书记万敏坦言,老年大学每年运营成本约七八万元,其中包括为教师发放的每月400元的补贴。由于缺乏政府专项经费支持,运营开支全靠社区党群服务经费补贴。而社区每年约20万元的党群服务经费,还需统筹党建活动、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等多方面开支。“老旧小区治理用钱的地方多,用于老年大学的每一分钱都是精打细算‘挤’出来的。”
经费短缺直接制约了师资队伍建设。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的课程,教师仅获约100元/次的课时费,远低于市场培训机构数百元的报酬水平。加之学员基础不一、教学琐碎复杂,社区老年大学难以吸引年轻的专业教师。目前老年大学7个班的授课教师中,最年轻的58岁,原书法教师已年过八旬,直至今年才因健康原因更换。
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上,老师高云庆(右二)帮学员耐心改画。
“社区老年大学没有正式老师,当年是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邀请,我想着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就来了。”高云庆曾是铁道部下属机关的美术师,自2008年起在此任教,已培养超过150名学员。“报酬有限,很难吸引受过系统训练又愿意踏实教学的年轻人。但学员们积极性非常高,我不忍心看他们没课可上。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获取多少,更在于为社会贡献多少。”如高云庆一样,许多教师是凭着一份“公益心”在坚持。
缺乏独立教学场地也是现实难题。社区老年大学只能借用居委会会议室开展教学,每周二至周五按课表轮流使用,仅周一和周四下午能空出场地用于社区举行会议和其他活动。“我们原本开设了模特、电脑、拓印等共13门课程,但因场地有限、部分课程报名人数少,已有好几门停办了。”万敏说。
记者走访发现,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多数社区老年大学依赖社区无偿提供场地,学费仅能勉强覆盖小部分师资及材料成本,最终需靠党群经费“兜底”。如何在“公益属性”与“可持续运营”之间找到平衡,是社区老年大学普遍面临的问题。
探因丨坚持办学老人社区都有所获
经费紧、师资缺、场地挤,社区老年大学为何还要坚持办下去?万敏说,社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21%。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带娃、买菜、做饭的日常生活,更渴望通过学习丰富精神世界,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社区老年大学正好承接了这份需求。69岁的刘福荣8年前走进课堂时,从未想过自己的晚年生活会因此发生这么多改变。“以前想学没条件,现在在老年大学学了京剧、书法和油画,终于圆了年轻时的梦。”课堂不仅让她学到了技艺,更拓宽了她的社交和生活认知:老年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也可以充满艺术与交流。如今她的生活规律而充实:上午练书法,下午画画,晚上弹琴。她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常一起外出写生、看展览。更让她欣喜的是,“朋友们都夸我衣品变好了,其实是学画让我审美提升,整个人心态也更年轻了。”
老学员李淑萍的故事更为典型。她没读过多少书,从零开始学画。凭借一股认真劲儿和热爱,她的作品不仅多次参展,还成功售出了二三十幅。
对社区而言,老年大学的价值远不止于“让老年人有事干”,它既是社区文化生活的“载体”,也是基层治理的“软性抓手”。负责老年大学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张晖介绍,合唱班曾代表南磨房地区参加区级比赛;书画学员的作品多次入选展览;舞蹈、京剧班的学员常年在社区各类文艺演出中献上精彩纷呈的表演;每逢春节,书法班学员还会为邻里写福字、送春联。“老年大学培养了一批社区文艺骨干,他们积极投身社区活动、促进邻里和谐,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探索丨挖掘社区能人链接多方资源
面对现实困境,包括南新园在内的多个社区已主动展开探索,通过“向内挖掘”,广泛动员社区能人,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向外链接”,联动多方力量开展共建合作,拓展办学空间与资源,为社区老年大学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
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京剧班曾面临任课老师因年事已高无法授课的难题,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居民推荐,邀请社区内的京剧爱好者刘淑华“出山”任教。“既能和老伙伴们一起唱戏,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很有意义。”刘淑华不仅认真完成教学任务,还主动发动戏友——一位国家京剧院退休专业演员,到社区老年大学为学员进行指导,弥补了专业教学资源的不足。
永安社区的“儒邻书苑”社区学校里,来自 延庆区职业学院的专业老师给学员们授课。
延庆区儒林街道永安社区的“儒邻书苑”社区学校,在成立前期就通过问卷调查同步收集老年人对课程设置的需求与居民的特长技能,发掘出隐藏在社区里的能人。最终,八达岭温泉度假村退休中医按摩师孙庆忠,延庆区档案史志馆退休干部、书法能手韩石昌等一批具备专业特长的居民走上讲台。
永安社区的“儒邻书苑”社区学校里,来自延庆区职业学院的专业老师给学员们授课。
“这些来自本社区的老师人缘好、接地气,开展活动便利,教学方式也更契合老年人的习惯和接受节奏。”永安社区党委书记陈文琪说。孙庆忠每周手把手教学员们按摩和生活保健常识,他的课特受老年人欢迎。
“居民自治”模式还减轻了社区老年大学的运营压力。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通过设立班委,让刘福荣等有热情、有经验的学员担任班长,负责课堂管理和组织等工作;“儒邻书苑”的校长、班长均由居民票选出的热心人担任,当选校长的居民黎艳娟,主动承担起学员签到、材料准备等事务。
永安社区的“儒邻书苑”社区学校里,学员们在居家园艺课上学习压花、粘花。
除了挖掘社区内部资源,“向外链接”同样是社区老年大学拓展发展空间的关键。作为北京市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的实践载体,“儒邻书苑”在街道的牵头下,与延庆区职业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区职业学院选派教师“送学上门”,老年大学系主任辛金萍开设的居家园艺课,因贴近老年人兴趣、实操性强,深受学员喜爱。此外,“儒邻书苑”还主动对接北京农学院寻求支持,在运营机制优化、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获得专业指导。
场地局限的问题,也通过外部协作得到缓解。“儒邻书苑”将课堂从社区活动室延伸至养老照料中心、街道温馨家园,让课程覆盖更多周边老年人。“居民投票选出的热门课程烘焙课,因社区缺乏设备无法开设。我们正与区养老照料中心对接,计划借助其厨房场地满足学员需求。”陈文琪说。
南新园社区则致力于搭建“成果展示平台”,与首都图书馆等平台合作举办书画展,组织京剧、合唱、舞蹈班学员到周边社区参与文艺演出,既展示学员的学习成果,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社区老年大学的种种探索,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中老年教育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是老年人培养兴趣的课堂,更是社区凝聚人心、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纽带”。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仅靠社区“挤经费”、老师“凭热心”远远不够。采访中,多名社区工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一方面,期待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同时完善师资培养、激励体系,让更多专业人才愿意投身社区老年教育;另一方面,希望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能积极参与,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办学空间。唯有构建起“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社会协同”的支持体系,才能使社区老年大学真正“活”得久、“火”出圈,让更多银发群体实现高质量“老有所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褚英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