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国很多高校一样,在这个秋季学期,北京理工大学2025级新生刚刚踏进校门,不少人就被学校的人工智能“大手笔”震惊到了——学校已经部署了超过10个官方智能体,此外还有数百个师生自建的智能体。
今年被北京理工大学定为“人工智能年”。该校的人工智能布局远不止于引入AI工具这么简单——从柔性学分试点到本硕博贯通培养,从AI赋能的“艾比特”智能助理到智能督导系统……
在建校85周年之际,北京理工大学试图以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重塑、教学流程重构与管理升级,全面推动一场教育的“智变”。
从“30+”个学科,“70+”个专业,到“3000+”门课程
北理工未来精工技术学院2025级新生徐梓严正是培养模式改革的首批体验者之一。据悉,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重塑人才培养模式,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定制。
“什么叫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培养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定义,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思路。”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郝佳告诉记者,最终的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准定制”,具体实现方式是知识谱系的重构,即学校发布的智慧教育PLAN行动方案。
知识谱系重构就是对学校的课程、专业乃至学科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梳理。PLAN的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了点、线、面、域。点是每一门升级过的智慧课程,线是不同智慧课程连成的线。
“我们选择了3个学院里的4个学科对应的14个专业,构建了从第一学期到第十学期的知识谱系,构成了面。”郝佳对记者解释,“域是指学域,北理工的教学内容涵盖了5个学域,比如海洋、能源等。”
北京理工大学构建的知识谱系,就是由学校的5个学域对应到30多个学科,再对应到70多个专业,最终对应到3000多门课程。知识谱系的构建,为个性化学习的路径规划奠定了基础。郝佳以智能地图的导航功能为例,导航最核心的基础是底层的图,而知识图谱的构建,就是搭建这张图。
“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只要把框架搭起来,所有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就可以用大模型构建。”郝佳说,用AI搭建好这张知识地图之后,就可以用它进行“导航”,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如果一个大一学生的目标是最终进入海洋学域,导航系统会用算法为其规划出路径。可以快一点,走高速,也可以走有红绿灯的路线,以满足个性化需求。”郝佳描绘了未来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指出了改革的终极目标,“最理想的状态是没有专业,一切都是知识点。”
支撑这一愿景落地的是柔性学分的实施,这一改革,将在2025级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的本科新生中启动试点。该学院的学生可以按照每个人最终想要“导航”抵达的学域,规划自己的学习路线,选择这条路线上链接到的课程,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这标志着学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路径自主权。
“可以自主拟定培养方案、选择主修专业、探索选修和辅修课程。这种强大的自主性允许在6个学位方向中交叉融合发展。”徐梓严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对于未来,他表示:“目前初步设想聚焦于自动化控制方向,但还需要通过大一的具体了解和与各学院的深入交流后作出更准确的选择。”
徐梓严注意到,学校已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辅导机制。其所在班级群中包含了学术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中,学术导师将主要负责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方向指导。开学后,各学院导师团队也将来宣讲,并可能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等活动。
“大学的自由度和选择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徐梓严对记者感慨。
建立“知识图谱”,有的课程甚至汇总了809个知识点
知识图谱的构建,也打通了本硕博之间的培养壁垒,推动本研贯通培养。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质量办公室主任刘欣阐述了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实践,具体做法是“把一门课所有的知识点都拆解出来”,通过谱系识别本硕课程重复内容。
据刘欣解释,过去的培养模式里,研究生阶段某些知识点实际上是本科阶段学过的,如今可以在知识图谱里清晰地看到哪些地方重复,最终“节约学生时间”,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让学生把更多时间应用在科研上。”刘欣说。
知识图谱是驱动精准教学的核心引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康慨介绍了知识图谱平台的建设过程:“基于教学视频资源,通过学校自建知识图谱平台,教师可以便捷梳理课程知识图谱,只要把知识点和知识点的关系梳理成一个模板上传过去,课程知识图谱就出来了。”
据介绍,为了方便教师使用,平台采用Excel文件作为知识点模板,有的课程甚至汇总了809个知识点。
他告诉记者,AI还能自动处理教学资源:“根据知识图谱,系统自动把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并关联到知识点,学生点击图谱上的知识点,或者向AI助理提问,即可查看AI对知识点的扩展解释和教师对这个知识点授课时的视频切片。”
除了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也正在推动北京理工大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刘欣介绍了学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两方面尝试。
首先,让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阶段可以继续深造人工智能,也可以选择其他学科,实现学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交叉;同时,其他学科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研究生阶段到人工智能学院学习,“促成传统专业与AI的深度结合”,以生源的双向流动“破除学科壁垒”。
课程改革上,北理工在其他学科中引入人工智能方向的课程,实现人工智能与专业课的结合。“学校发布了智慧教育的行动方案,”郝佳解释,这是“AI for教育”的举措,“70多个本科专业都在修订培养方案,在每个专业内都要设置一定量的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课程,作为AI的基础课程”。
北理工师生做自己的智能体,“已经有几百个了”
2024年元旦,北京理工大学推出了基于生成式AI的师生AI专属助理——艾比特。
康慨介绍,艾比特整合了校内数据和应用,师生可用它查询学校规章制度、个人数据,还能办理业务,改变了传统信息化服务的交互模式,“使用量非常大”。除了学校的信息化服务,它还能够给教师提供AI生成PPT、会议纪要等通用能力。
他提到,目前该校的智能体分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学校自建的体系,能够融合到学校官方“艾比特”AI助理内部的官方智能体,“大概10多个”。另外一类是学校面向师生提供智能体广场,师生可以在平台上做自己的智能体,目前“已经有几百个了”。
在课堂上,人工智能扮演着多重角色:“AI讲伴”辅助教师教学,“AI学伴”则成为学生深入探究的伙伴。刘欣观察到,AI学伴“使学生可无压力深度追问,显著提升知识点掌握度”,这为互动式学习创造了新空间。
在课程的具体执行层面,分层教学实践借助人工智能得以精细化实现。智能体“助教”让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走向落地,也已经跟北京理工大学的信息化服务相融合。
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智能督导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22间教室的‘延河课堂’直播系统升级为智能督导平台,通过AI分析学生抬头率、关注度等数据,转给老师以优化教学。”刘欣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北京理工大学今年新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该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院长邓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校希望将人工智能学院打造成赋能全校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复合体。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建设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AI“1011”工程,以引领人工智能科教创新。
邓方解释,“1011”工程就是坚持战略定位高举高打、学科建设高原高峰、发展路径高维高阶、产教融合高质高效、国际竞争高位高速的“10高”发展战略,并且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以及以创新创造力、工具使用力、知识获取力、问题分析力、辨别思考力、自我驱动力、表达沟通力、规划制定力、行动执行力、组织领导力、评价选择力这“11力”为核心的AI+能力矩阵。
从“知识图谱驱动的智慧教学系统”到“精工智教——课程教学全程智慧辅助系统”,AI赋能的北理工模式,既对接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需求,同时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实践模式。
即将正式开始大一生活的徐梓严,已经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上,用人工智能‘导航’,自主发展,对我们来说,一定是非常好的成长机会。”他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2日 05版